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红色记忆|抗战时期浙大西迁第一站——梅城
发布时间:2019-11-01 18:00:00

1949-2019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为宣传我市革命文物,弘扬革命精神,我局将连续发布发生在建德的红色革命故事,让大家缅怀这些在我们身边的革命先烈,铭记那段艰苦岁月,让他们的红色精神激励着我们每一代人。

梅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浙大西迁”的首站

梅城见证了浙大师生当年艰苦不忘治学的精神。州、睦州,因其旧城墙垛状若梅花而得名。它是汉代名士严子陵的归隐处,宋时就已“千车辚辚,百帆隐隐,日过其前”,范仲淹曾于此创办龙山书院,张南轩继设丽泽书院,清代吴昌祚又建文渊书院,千百年来可谓是文风鼎盛。

而这里也是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躲避战乱,西迁办学的第一站。1937年11月,竺可桢校长带领浙大千名师生从杭州启程前往建德梅城,开启了文军西征的历程。11月11日起,浙大二、三、四年级从杭州城外江干码头分三批乘船出发,于15日全部抵达建德。抵达梅城后浙大化整为零分散在城镇的不同角落开展教学活动。虽然在梅城的学习生活前后只有40多天,但浙大与梅城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渗入性接触,师生们在这里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足迹。

竺可桢校长住处

(孙家大院,浙大教员孙汭的娘家)



竺可桢校长住处位于建德市梅城镇内,现又名为浙大西迁旧址。旧址范围内包含门屋、正屋、北侧附房和一座三合院。总占地面积1221平方米,建筑面积699平方米(门屋30平方米、正屋161平方米、过廊21平方米、北侧附房218、三合院269平方米)。浙大西迁旧址内存门屋、正屋融合西洋风格,三合院和附房为传统砖木结构建筑,并且是抗战时期浙大西迁的第一站,这处实物让后人了解到这段历史。

为了纪念抗战时期浙大西迁办学史,竺可桢校长在梅城的住处经维修布展为浙大西迁第一站建德办学点。展陈形式丰富多样,包含了实物、文史图片、场景复原、油画、雕塑、数字化展示等形式回顾当年西迁的艰苦奋斗。开放以来一批批的浙大师生来到建德梅城寻访那段历史情缘,追忆当年的那些过往故事。

竺可桢校长办公楼



竺可桢办公楼旧址位于建德梅城镇总府街67号,坐北朝南,面积104平方米,建于清末,是抗战时期浙大西迁“流亡办学”的重要历史见证。尽管浙大停留时间短暂,却给建德人民留下难忘的印象。

浙大教师行政办公楼

(方友松民居)



浙大教师行政办公楼坐北朝南,面积104平方米,建于清末,为二层传统砖木混合结构,硬山双坡屋面,三合院格局,面阔三间,前有花园,牛腿雕刻花卉纹,二楼设美人靠,原为方姓老宅,抗战时期曾作为浙大教师行政办公楼,解放初作为建德县人民法院。

从11月11日第一批师生抵达建德到12月26日最后一批师生撤走,前后只有40余天,时间虽然不长,但那种在极度艰苦的环境中、战争炮火的威胁下,依然坚持办学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与怀念。

来源:建德文体旅广局   作者: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