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党史小故事】猜猜看,这里是什么地方?
发布时间:2019-11-14 16:00:00

在鸬鸟镇山沟沟村里,有一栋地道的徽式建筑,建于20世纪20年代,面积约196平方米,四面都是高高的风火墙,屋顶上是古朴的小青瓦;内部两层皆为木制结构,配有镂空木窗,梁木上还雕有凤凰扑牡丹的图案,最顶上是一个小阁楼。虽然建成时间较为久远,但墙门外朝东的砖墙上依然保留了一些抗日标语,如“自力更生”“拥护领袖,抗战到底”等,这里便是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一纵队(以下简称新四军一纵队)随军被服厂旧址。

绿茵茵的希望,红艳艳的军徽,铮铮铁骨,肩扛万钧重担——1927年,南昌城墙上的枪声,为中国带来一支英勇无畏、属于人民的解放军队伍。1944年底,十大将之首的粟裕奉命率领新四军第一师主力南下,于1945年1月6日到达长兴仰峰岕与第十六旅胜利会合,1月13日奉中央军委电令,成立新四军苏浙军区,这支主力部队经历了许多重大战斗战役。

1945年3月,在与国民党顽固派的第二次自卫战役中取得胜利后,新四军一纵队选择到山林茂密的余杭西部山区休整。在第一次自卫战役中,安合乡(今鸬鸟镇)部分村庄已顺利解放,于是,新四军一纵队便将随军被服厂设在了乡里的茅塘村(今山沟沟村茅塘自然村)。

当时该厂的主厂房设在该村村民盛水福和盛阿毛家里,配置了40台缝纫机;村民盛德鸿家是会计室、裁剪室和仓库所在地,这两家都放了一批汽灯用于照明。因为条件艰苦,被服厂便因地制宜,利用简陋的工具进行生产。靠着仅有的两匹马和两头驴,战士们从临安等地运来了白布和灰色染料,用浴灶代替染缸进行布料染制。以女兵为主的100 多名战士夜以继日地裁剪、缝制,以满足前线的用衣需求。一批批新制成的军装、军帽、军鞋、绑腿、皮带,还有棉衣、棉裤,则由战士和群众一起用肩膀挑着,送到各个部队。在一天天的朝夕相处下,战士们和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45年6月,被服厂随军紧急撤离。离开时,村民们与战士依依惜别,还帮着部队把物资挑运到了远在30 多公里外的孝丰(今安吉县孝丰镇)一带。曾经满是布料、燃料的屋子一下子空荡荡了,倒是7盏遗留在盛德鸿家的汽灯,证明这里曾忙碌过。盛家人把汽灯仔细擦净,用油纸包好,藏在了村里观音堂的戏台下。不久后,国民党顽固派的军队进村,挨家挨户搜查,却一无所获。这7盏汽灯和被服厂遗留下来的其他物资得以被保留下来,没有落入敌手。村民们一直仔细保管、收藏着这些物资,直到解放后,才放心地交给了人民政府。

2003 年初,余杭区委区政府对保存完好的新四军随军被服厂进行开发再利用,在旧址设置新四军军史展览厅、党团宣誓室、被服厂旧址陈列室等。目前,该旧址已被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同时也是余杭区党风廉政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来源:余杭先锋   作者: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