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杭州建设工地数量激增,3600余个在建与监管力量不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新增项目多为地铁、快速路、地下管廊等风险性较大工程,工期紧、技术难度大,工程自身风险概率也日益剧增。全市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
这个问题怎么破?答案就是智慧联动监管。
杭州市建委借鉴G20峰会积累的属地与部门“条块共管”成功经验,在实行工地网格化管理、借助属地力量、增设街道网格监督员等一系列措施基础上,积极推进“物联网+”工地联动监管模式,并在江干区彭埠街道率先试点。
试点背景
作为艮北区块开发主导区,彭埠街道工程建设进入高峰期,在建工地50余个,流动务工人员上万人,辖区监督机构江干区住建局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工作人员仅12人,在监项目却有164个,建筑面积1228万平方米。
除专项督查、检查外,日常工程监管只能保持每月一次,容易产生监管盲点。
主要做法
运用“物联网+”监管模式,打造智慧安全工地管理,取得“两消除、一提升”的明显成效。
1消除安全生产时间盲点
通过街道安监站、消防站两个实体工作站,每月对建筑工地开展不少一次巡查、检查,与江干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站形成工作合力,形成“1+1>2”的监管合力。同时外聘力量,在工地设立消防安全工作站,全天候开展工地消防安全、现场隐患巡查,有效加大工地日常管理力度。
2消除流动人员区域盲点
在工地设立警务工作站,开展务工流动人员登记管理,为工地流动人员办理暂住证、居住证等提供便利服务。由此既掌握工地流动人员信息,又为务工人员办证提供方便,有效促进施工队伍的稳定。警务站还开展工地清欠工程款、劳资纠纷调解和工地黑恶问题排查治理等工作,工地平安综治效果明显改善。
3提升工地联合监管能力
积极推进“智慧+”管理模式,将工地现有物联网系统、人脸识别数据信息接入街道平安建设大平台,实现异地视频巡查和问题处置机制,有效提升日常监管效率。
推广措施
围绕平安工地建设目标,杭州正在推广“物联网+”工地联动监管模式,努力实现建筑工地“线上的物联网管理与线下的网格化管理”相融合,推进建筑工地平安工作的网格化、智慧化监管。
整合网格管理力量
把建筑工地平安建设纳入日常属地管理工作中,鼓励条件成熟的镇街、辖区、属地设立工地警务工作站和工地安全(消防)站。在工地一线开展流动人员登记管理和办证服务,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排查,消除尚处萌芽中的劳动工资、工伤等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建立属地参与的工地安全(消防)巡查制度,开展对工地的消防、食品、卫生、危化品、安全文明施工等各类隐患问题的排查、巡查活动,实现建筑工地网格管理实体化。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对辖区巡查中发现的问题,由属地镇街督促建设、施工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并及时抄报属地建设、消防、治安、卫计、环保等行业监管部门,通过建设工地现场与行业管理联动、与建筑市场诚信管理联动等方式,提升行政处罚、信用扣分等行政措施的惩戒效果,形成属地镇街与行业监管部门工作合力,督促参建单位履行主体责任。
突出智慧管理效率
结合城市大脑的应用推进,充分发挥建筑工地智慧化管理的作用,针对智慧化工具、软件接口和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联合相关部门完善数据标准,强化行业引导,实现建筑工地的智慧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