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园前的最后一天,不时响起的手机铃声暗示着王红亮这一整天的忙碌。确认商家腾退进程、为店主解决搬迁中的各类问题、遇到曾经的老朋友聊上几句……他如十年中的每一日那般,将园区的每个角落走了个遍。
“别看现在很多商家都搬走了,以前这里的店可是开一家火一家。”站在“网红”西餐厅mamala前,王红亮颇有些骄傲地说,“就一个字,旺!”
“以前这里叫杭印路,我们厂的地址就在杭印路49号。这就是后来LOFT49创意产业园名字的由来。”王红亮年轻时,曾是LOFT49的前身——杭州蓝孔雀化学纤维有限公司锦纶分厂的一名车间管理员。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一带工厂齐聚,机器轰鸣。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工业浪潮中拔地而起的老厂房也慢慢迎来谢幕。
然而,这片旧时代的工业遗存又是幸运的。从“蓝孔雀”到LOFT49,老厂房换了一种“身份”活了下来,王红亮也从车间管理员转为一名文创园区管理者。
2009年7月,随着工厂职工安置分流的浪潮,王红亮来到LOFT49,担任园区物业经理一职,至今已有十年整。“当时的LOFT49虽然只有不到20家企业,但发展得非常好,是继北京798、上海M50之后,全国第三个响当当的文化创意品牌,对杭州乃至浙江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王红亮回忆道,“每天来这里参观拍照的文艺青年络绎不绝。”
随着一批艺术界、设计界与时尚界领军人物的相继入驻,短短几年,LOFT49逐渐成为一块富有个性的文创艺术“高地”。王红亮与两个助理则承担起园区招商引资、联系文创办、健全机构等大小事务,忙得不亦乐乎。
不同于其他创意园区,LOFT49中的一切都在自由生长。“用玩笑话说,就是‘无组织无纪律’。”王红亮说,相对而言,这里的组织更为松散,管理与发展上更为自由,进驻的创业者既是业主,也是园区的自我管理者,他们拥有一种自然向上生长的张力。
如今,走在略显空旷的老厂房内,仍能看到排气管道、仪表盘等工业时代的标志性符号,水管阀门上的红漆已经斑驳,旧时的钢筋骨架却依旧散发着浓郁的艺术气息,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光荣与辉煌。
“LOFT49以前的名气很大,但要说经济情况,近几年才是园区的鼎盛时期,2016年G20杭州峰会之后,经济发展更是达到了高潮。”王红亮告诉记者,正因为发展势头良好,得知这里要进行二次改造时,很多企业与商家都不愿离去。
“我们从今年4月1日开始进行腾退协商,每户企业都走访了好几次,6月之前全部签订了腾退协议。最先签订腾退协议的,还是杜雨波和他的品库。”谈起腾退工作,王红亮说,自己内心充满了对园区内企业与店家的感谢与歉疚,他们也决定,最后六七个月的时间让这些企业免费经营。
从壮年到中年,王红亮在这片土地上倾注了十年的热血。最后一天,他的内心有诸多不舍与伤感。他也告诉记者:“二次改造完成后,这块地方还叫LOFT49,但对于入驻企业的要求和成本会比之前更高。”
走在园区内的道路上,吊机作业的轰鸣声阵阵传来,王红亮的背影掩映在深秋的满墙黄叶中,显得有些落寞。十年光阴就此告别,期待再见会有更好的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