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遗址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地处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天目山东端山前河网平原。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良渚申遗顾问陈同滨表示,良渚古城作为良渚文化的权力和信仰中心,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
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被称作“中华第一城”,是良渚王国的都城。都城格局如何?有何功能?为何说它为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提供了独特的见证?
据介绍,良渚古城遗址空间布局上以城址为核心,分等级墓地(含祭坛)分布于城址东北约5公里的瑶山以及城址内的反山、姜家山、文家山、卞家山等台地,城址北面2公里至西面11公里范围内则分布着外围水利系统。
与此同时,城址内外分布着大量各种类型的同期遗存,与城址形成了清晰可辨的“城郊分野”的空间形态。
三重空间
功能分区的良渚古城城址
良渚古城遗址在空间形制上展现出的向心式三重结构——宫殿区、内城与外城,古河道贯穿其间。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俊杰认为,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等级“秩序”建设、凸显权力中心象征意义的典型手法,显然,良渚先民在规划修筑古城时,对内城外城、城内城外都进行过统一的布局和精心的规划。
宫殿区居于城址中央,建有三座独立的宫殿台基,沙土广场,大型粮仓及35座房屋基址,是良渚时期最高统治者居住和活动的主要场所。
内城由墙体围合,设8座水城门、1座陆城门;
外城由17处断续分布的台地构成半闭合的外郭轮廓。城址周边分布着大量同期遗存,城址外的同期遗存与城址形成城、郊分野的空间形态。
水利系统
世界上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
良渚古城外围有大型多功能水利系统,是古城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围水利系统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的11条人工坝体和天然山体、溢洪道构成。初步估算,整个水利系统形成面积约13平方公里的水库,库容量超过6000万立方米,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
水利系统在坝址选择、地基处理、坝料选材、填筑工艺、结构设计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科学性,具有防洪蓄水、灌溉运输、调节水系等多种功能,是东亚地区人类早期开发、利用湿地的杰出范例。良渚古城水利系统体现了中国早期水利工程的科学性,是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建设史上的杰作
“外围水利系统尤其令人惊叹!”张俊杰认为,其在工程的规模、设计与建造技术方面展现出世界同期罕见的科学水平,展现了5000年前中华文明、乃至东亚地区史前稻作文明发展的极高成就,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分等级墓地(含祭坛)
良渚清晰的阶层分化
一级一阶层,一层一权力。
“不同等级的墓葬也反映了良渚阶层分化的清晰性。”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良渚申遗顾问陈同滨说。
良渚古城遗址的城址内外分布着若干处不同等级的墓地,其中保存良好、具有代表性的墓地有5处,分别是分布于城址东北约5公里的瑶山,以及城址内的反山、姜家山、文家山和卞家山。
墓地出土玉器所反映的用玉制度,与墓地的分布位置、选址特征、营建体量、墓葬的排列方式、埋葬规制、随葬品的数量、类别、组合等,共同印证了良渚古城遗址范围内多个阶层明显分化和固化的结构特征,说明当时至少存在着4种以上的阶层分化,为环太湖地区区域性早期国家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玉器文明
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玉,从上古起就是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象征。良渚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玉器文明。
五千多年前的良渚先民,在没有任何现代工具的情况下,用他们独特智慧创造出类型丰富、制作出了精美的玉器。这些玉器不仅仅是装饰品,它们也反映了当时已经形成了一套不同阶层人群的用玉制度和社会规范。
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介绍,反山遗址出土器物包括玉、石、陶、象牙、嵌玉漆器等珍贵文物1200余件(组),玉器占90%以上,其中代表性玉器“玉琮”上的神徽经过数倍放大后纹路才清晰可辨。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陈寿田告诉记者,“良渚先民能在一毫米的宽度内刻画五道互不重叠的线条,即使在今天,也很难做到。”
内圆外方的玉琮是最具代表性、辐射面最宽、影响力最强的玉器,蕴涵着“天圆地方”的原始宇宙观,是对神人兽面纹所蕴含的神灵崇拜的重要载体。
据考古研究推测,遍布整个区域性国家的玉器、特别是玉琮,应当是在良渚古城制作后,作为某种象征意义的行为发往其它良渚文化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