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热点专题>杭州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会议文件>
关于我市乡村振兴战略专项工作(产业兴旺和治理有效)实施情况的报告

2019-10-27 14:10:13    杭州网

(2019年10月29日在杭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

杭州市人民政府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紧扣中央、省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创建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市,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八大行动”,走具有杭州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打造乡村振兴杭州样本,乡村振兴工作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1亿元,增长1.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40元,同比增长9.1%。现将全市乡村振兴有关重点工作汇报如下:

一、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在实施乡村振兴“八大行动”中,我市始终把产业兴旺和治理有效作为重点推进,坚持一手抓产业,一手抓治理,做到两手抓、两手硬。

(一)推进产业发展工作情况。产业兴,百业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我市把推进产业兴旺作为工作着力点,不断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为乡村的全面振兴奠定物质基础。

一是坚持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扶持。今年5月我市率先制定《杭州市高质量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行动计划》,以“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市”为引领,协同开展“六项行动”,高质量推进乡村产业振兴“16666行动”。同时,通过改革不断完善机制,积极破解乡村产业发展难题。1.人才进乡村。完善城乡人才交流和政策激励机制,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实施农村实用人才“4321培训工程”,落实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和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每年培训各类农村实用人才1万人以上,并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资金进乡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专项安排产业资金10亿元,聚焦乡村产业振兴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鼓励各地设立乡村产业发展基金,吸引各类资本投资农业流向乡村,在建的5个省级农业园区带动社会资本达32亿元。3.土地优供给。加快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可提留20%复垦面积,作为规划新增建设用地预留指标,已累计安排100余亩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农业项目建设。

二是坚持产业融合,提升发展效益。一方面,立足保供应稳市场,巩固“两区一基地”建设。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703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85个,“菜篮子”基地502个,园区面积达200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淳安县临岐镇创建国家中药材产业强镇,余杭现代农业园区列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大径山区域成为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另一方面,强化规划统筹,拓展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市已建成美丽田园体验区和美丽农牧渔场350个,培育了一大批农家乐精品项目和农村现代民宿示范村(点),农村美丽产业不断壮大,为我市乡村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开拓了新的蓝海。

三是坚持科技兴农,增强发展动能。围绕“数字经济第一城”建设目标,深化“科技+”“互联网+”和“机器人+”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创新,落实“专家团队+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的农技推广机制,全面提升我市农业科技到位率和成果转化率。加快数字技术和智能装备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全过程应用,推进精准农业、设施农业、数字农业建设,清理信息孤岛,农业数据实现百分百归集到“城市数据大脑”,促进农业企业管理效率提升35%以上。加快农业“机器换人”步伐,主要粮食作物实现全程机械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1%。全市涉农区、县(市)全部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手机端移动监管。

四是坚持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畜牧业向美丽生态转型,渔业向低碳高效转换,种植业向清洁优质转变,农业发展质效不断提升。2.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全市涌现出桐庐蜂蜜、临歧中药材、临安山核桃、杨村桥草莓等10条产值超亿元全产业链,以西湖龙井、千岛湖有机鱼为代表的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3.加快发展新型业态。用好“淘宝村”“淘宝特色馆”“网上农博会”等平台,增强市场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市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额超百亿元,仅临安区白牛村网上销售额即达3.5亿元,解决就业400余人,村民人均收入2.9万元。

(二)推进乡村治理工作情况。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我市创新乡村治理机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治理安定有序。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筑牢农村基层战斗堡垒。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严格落实村党组织主持召开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全面推行党组织定期听取其他组织工作汇报制度,完善村级建设招投标等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大力推进农村组织设置创新,将党的组织嵌入乡村振兴各领域。做实做强农村党组织体系的基本单元,深化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使农村党组织成为乡村振兴工作的前沿堡垒。持续抓好后进村党组织整转,今年确定整转后进村139个。选优训强村社党组织书记,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制度。

二是健全组织体系,夯实基层自治基础。建立健全村规民约、自治章程,普遍建立村务议事会、乡贤参事会、村民恳谈会等议事协商组织,丰富村民议事协商形式,推广“五议两公开”“六事一日工作法”“小队议事法”“斗笠议事会”等做法,不断提升基层自治活力。以打造“好山好水好人家,好邻好居好生活”的田园社区为载体,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升农村社区“新经济、新治理、新环境、新服务、新文化”五大空间,构建形成乡土特色和田园风光为基础的农村社区治理与服务体系,建成田园社区321个,创树“五和众联”“五合集治”“五共融合”等田园社区品牌,创新做法多次被民政部、省民政厅推广。

三是提高法治水平,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1.加强农村法律服务供给。加强以市级中心为龙头、13个县级中心为中枢、199个乡镇站所为骨干,2984个村(社)司法服务工作室为基础的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全城“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2.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加强人民调解工作,覆盖所有区、县(市),调解成功率达99%。持续推进律师进村(社)工作,每个村(社)配有签约律师,规范村(社)事务管理。3.推进民主法治乡村建设。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进村活动,增强村民法治意识。全力打造“互联网公证处”品牌,推广自助机、手机APP等多渠道办证途径,提高移动办事效率。4.加强平安乡村建设。深化农村“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乡霸”“村霸”等黑恶势力。构建市域社会治理“六和塔”工作体系,全力推进“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完善市、县、镇街三级综治中心纵向架构,进一步做实做强做优网格,加快城市大脑基层社会治理应用,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组织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

四是培育乡风文明,扎实推进乡村文化振兴。1.大力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整合县、镇、村三级公共服务资源,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助推乡风文明,桐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列为全国试点。2.积极推动乡村文体设施建设。实施健康素养进农村文化礼堂三年行动计划,传播健康理念、普及健康知识,充分发挥阵地作用。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乡村体育设施提质增效。3.加快乡村文创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文创西进”,以之江文化产业带为引领,以创建省级文创街区为契机,促进临安昌化国石城、千岛湖水下古城文化创意街区等一批乡村文创项目落地。创树文创品牌,促进传统手工艺振兴。加大培训力度,积极培养乡村文创传承人。4.着力提升乡村文化活动内涵。广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着力提升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品质,今年以来共开展送戏下乡2246场,送图书下乡21.1万册,送展览1878场,乡村文化走亲326场。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上还有不少需提升的地方。

(一)产业发展质量有待提升。虽然我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但产业发展质量还有待提升。各地农业主导产业不突出,盲目跟风发展比较多,导致农业产业存在“多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缺少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大品牌、大企业。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中,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只有134家,占比22.1%;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只有29家,仅占4.8%。产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还不够高,存在分散经营、粗放式耕种等问题,较难产生规模效益。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创客等新型经营主体还不够强,90%的新型经营主体规模比较小、管理不精细、组织化程度低,在科学决策、风险控制、利益分配等机制上运作不够规范,导致市场竞争力比较弱。农业产业链延伸不够,一二三产融合力度需进一步提高。

(二)发展要素制约较为明显。生产经营主体资金需求高,但由于缺乏担保抵押物,融资难度大。金融机构对农业生产放贷的积极性不高,近年来全市有1家国家级、8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因融资互保问题而倒闭。融资成本依然偏高,2018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贷款总额175.3亿元,支付利息12.4亿元,年平均利率高达7%。农村专业人才依然缺乏,普遍年龄偏大、学历水平偏低,农村真正实用人才和土专家偏少。第三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全市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人员67.7万人,其中55岁以上的有37.5万人,占到56%。

(三)民主法治建设仍需加强。目前我市普法覆盖面还不够广,尤其是村(社)居民的普法宣传到达率和知晓率不高,基层普法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如2018年省督导组在“七五”普法中期检查督导中指出,我市存在“群众参与感、获得感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民主法治村(社)创建工作,城区较为出色,县市相对薄弱,区县发展不平衡。如全市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平均占比为6.9%,其中上城区22.2%,滨江区18.3%,而富阳区仅为4.6%,建德市3.3%,淳安县2.1%。创建数量余杭区为36个,萧山区30个,而建德市只有8个,淳安县9个,涉农区、县(市)民主法治工作相对偏弱。

(四)基层治理成果有待巩固。我市不断健全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推进重心下移,有效防范化解社会矛盾。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忽视细节、操作不到位的问题,基层治理成果需要进一步加以巩固。如部分农村社区在开展重大利益事项协商时,侧重于村两委关注的事务或者上级交办的工作,未充分体现村民的需求和诉求,使得村民整体缺少协商的空间和机会。村民习惯于依靠村两委办事,主动运用民主协商方式解决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的意识较弱。一些村虽然建立了议事协商机制,但由村两委主导推动为主,机制作用不明显。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主要由政府提供,社会协同供给能力特别是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较弱。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市将不断完善政策举措,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走三化融合、产城融合、农旅融合的新路子,努力提高乡村振兴工作水平,特别是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的水平能力。

(一)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区县资源整合统筹能力,依托各地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围绕乡村产业振兴“16666行动”,强化农产品保障供应能力,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升新兴产业业态,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二是打造大平台大企业。以余杭大径山、淳安临岐镇、萧山阳田农业为标杆,集聚资源、集合政策、集中精力,打造更多国家级农业园区、国家级农业强镇、国家级高新农业科技企业,凸显产业带动力、影响力、辐射力。三是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按照“资源统筹、连片发展、整镇推进”的思路,积极探索公益性为主、市场化运作的产业发展模式,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构建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的小农户能有效对接大市场。四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拉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完善农业利益链,通过一二三产业联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培育更多像富阳江鲜大会、建德果蔬乐园这样的乡村盛会和品牌。

(二)着力拉长产业发展短板。一是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加大乡村人才引进,加快推进“两进两回”,设立“三农”专家顾问团,完善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办好海内外“农创客”大赛,招引全球涉农领域顶尖项目在杭落地,吸引更多大学生、返乡农民、创业人员、海归优秀人才投身农业农村领域。加强乡村人才交流,成立杭州市乡村人才协会和“农创客”联盟,搭建乡村产业人才交流平台。加快乡村人才培育,强化农业实用技术、农民职业技能系列培训,建立轮训和进修制度,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和能力。二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积极引导县域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更多投放到农业农村,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村创新创业。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持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支持发展适合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种养业。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积极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险、农民互助合作保险等创新试点。三是加快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合理安排现代农业生产设施配套用地。进一步落实区、县(市)主体责任,采用“用地指标切出一点、存量资源盘活一点、零星土地利用一点、综合整治统筹一点”等办法,出台更为灵活的用地管理政策,不断满足乡村产业发展建设用地需求。

(三)继续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一是健全农村社区议事协商机构。丰富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类型,进一步健全农村社区议事协商机构,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程,规范协商议事程序。把握民主议事重点,坚持民生导向,重点围绕村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公共事务,开展形式多样的协商民主实践。二是培育村民协商共治精神。大力宣传社区协商的规则制度,正确引导协商共治价值取向,推动社区协商生活化、习惯化。不断完善有效沟通机制,动员以村民为主的多元主体参与民主协商与决策,强化村务公开,切实提高村民自治的能力、动力和水平,凸显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三是开展社会组织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机制,积极培育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和生产经营及农村“三留守”人员的农村社区社会组织,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创新完善农村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在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三社联动”、社区服务综合体建设等方面加大探索实践力度,不断提升农村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坚持示范带动、全面辐射,打造一批有亮点、有成效、可推广的田园社区品牌。

(四)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一是加大基层普法力度。启动“普法教育服务基层服务民生”十大专项行动,开展“宪法进万家”、“千村万户学法日”、千名“法律明白人”培育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基层普法覆盖面。同时,积极推动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向县市倾斜、向农村倾斜,推动全市创建工作平衡发展。二是加大农村执法监督力度。建立健全农村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强化对执法者的监督,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选准选好带头人,增强村“两委”班子公信力、执行力,把村民委员会建成村民自己的组织,保障好、维护好农民自主管理农村事务的民主权利,及时改选、撤换带有明显黑恶势力或类似倾向的农村基层干部,并要加大农村干部选拔培养力度,努力解决干部老化、后继乏人的问题。三是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步伐。聚焦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理顺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加大镇街管理体制改革力度,促进市县乡村四级联动,进一步扩权赋能、理顺体制、优化机制,实现“一个核心管统领、一个窗口管审批、一个中心管治理、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平台管指挥”,努力构建适应镇街工作特点及便民服务需要的简约高效基层治理体系。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来源:    作者:    编辑:徐可    
上一篇: 关于《杭州市旅游条例》贯彻执行情况的报告(书面)

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