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邀出席学术会议并作主题发言
【人物点评】
作为一名水下文保工作者,金涛默默摸索10余年,带着自身的智慧和坚韧的精神,一头扎进世界上规模最大、最神秘莫测的水下博物馆——海底遗址、遗迹中,发掘无数价值连城的文物,揭开无数的历史之谜。潮汐、风浪、船只、洋流……这些都是金涛在工作中熟悉却又危险的因素,但面对蓝色深海,他始终心驰神往,数年以来,一路探索,一路坚定,从容走过。
【人物事迹】
金涛自2008年加入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后,主要从事文物科技保护和水下考古工作,业绩突出。他曾参与筹建中国第一个实体化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宁波基地,创建科技保护实验室。他于2011年获得文博馆员职称,于2014年起担任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保护中心负责人一职。在学术研究方面,他同样努力耕耘。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的17篇论文则是有力力证。入职以来,他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在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步。
与同行探讨交流文物保护问题
一个生僻的文保领域
一份多年的默默坚守
海洋里藏着多少文物?怎样开展水下考古?水下考古危险系数有多大?水下文物保护工作和陆地上有何不同?这些问题对于旁人来说,很少会去重视,在大众的生活中出现频率更是少之又少。而在宁波,有一支水下考古队,他们沿着曲折的海岸线,发掘我国海底的文物,金涛就是其中一员。
金涛作为水下文保工作者之一,履历丰富,业绩突出。2010年起,金涛投入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建设工作中,在常人看似危险和冷僻的场所,只见金涛每日奋斗的身影。他不畏黑暗和危险,下水探寻奥秘,小心获取价值信息。他不惧孤寂和部分旁人的不解,将水下所探之境一一转为信息材料,一步步充实着宁波水下文物考古的资料。他用他的实际行动,为基地挂牌成立、奠基建设、建成使用行管理等贡献力量。
对“小白礁I号”沉船出水构件进行喷水保湿
负责实施“小白礁I号”清代沉船出水船体构件脱盐脱硫项目
金涛还负责“小白礁Ⅰ号”船体保护修复项目的具体实施。面对这项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他兢兢业业,规范工作,潜心研究,精心整理档案资料,并积极与同事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使项目顺利通过验收,为海洋出水沉船船体保护技术的研发提供了难得的案例。
水下的未知世界让我痴狂
与陆地考古相比,水下考古受天气、潮汐、洋流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很大,同样找寻一件文物,在水下的难度超出陆地百倍。海上气候变化莫测,艳阳高照变大雨倾盆只需顷刻间,使得考古潜水更添了几分凶险,尤其是浙东沿海水况普遍较差,水浑流急风浪大。对此,金涛经常需要靠手一寸一寸在淤泥中摸索,以最原始的方式“探寻”水下世界。
中国的水下考古人员最多能下潜100米,这是一个世界级的深度。金涛下水时会穿着一套厚厚的潜水服,加上各种随身器材和防身设备,重量达到了70千克。“潜水服是为了抵抗压强的,越往下压强越大,一般每下降10米增加一个大气压。”在海水中金涛辛苦但却快乐,因为他钟爱水中探寻文物遗存的感觉,“水下的未知世界,让我痴狂。”
在一片片水域的摸索中,金涛一干就是10余年。他先后参加了2009年全国第五期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2014年国家水下考古专业人员专项技能强化培训班,获得了CMAS三星级潜水员证书并能深潜至水下45米,早已熟练掌握了水下考古的各项技能。
不断努力
搜寻文保人的那颗“海洋之心”
清理出水石像表面的附着物
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金涛并不满足于现状,而是居安思危,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并努力引入适用于水下文物保护的新技术,助力推进宁波水下考古工作。
从事考古工作以来,他先后参加了2008年度及2019年度文物保护行业标准推广实施培训班、全国首届出水文物科技保护修复培训班、新材料在文物保护修复中的研究与利用研修班等业务培训,锻炼提升了各项业务能力。他还应邀参加了多个重要学术会议,不断深化拓展专业知识。
此外,金涛对科研工作也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并取得了不少成果。细细数来,他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7篇,还应邀参与目前国内仅有的两部外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著作的翻译。
金涛说,蓝色深海是他的梦想所系,始终心驰神往。一路探索,一路坚定,从容走过,每一次下潜,都在寻求着文保人心中的那颗“海洋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