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余才成:踏上古建筑守护路 留住历史留住文化
发布时间:2019-12-08 17:27:45



【人物点评】

每幢建筑都属于自己的历史时代背景和文化底蕴。文物保护工作是个繁重严谨的任务,容不得一点马虎。余才成也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文物保护原则,留住古建筑历史文化,发扬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奉献精神。

27年专业工作中,余才成不仅守护着古建筑,也守着自己的初心,他践行着“永远以学生的心态去做好每一件事”自我要求,妥善做好每一项工作。也正是他在日常工作中一直所坚守的,带着热爱本职工作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人物事迹】

“我是修老房子的。”余才成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得益于8年的古建筑现场施工管理及4年的园林古建筑设计工作的经验积累,2005年,余才成任职于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遗产室。

工作27载,他先后参与主持了《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之浙东银行等建筑修缮工程》《湖州双林三桥维修工程》《湖州南浔刘氏梯号清醒书屋廊道抢修工程》《湖州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南片建筑)修缮工程》4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工程及11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设计和部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的修缮工程。

其中,余才成参与设计的《杭州市大兜路历史街区危旧房改善及配套建设施建设一期工程》获浙江省建设工程钱江杯(优秀勘察设计)综合工程二等奖。

余才成还主持编制了《文物建筑保护工程预算定额(南方地区)》《拯救老屋行动—浙江松阳县传统村落文物建筑修缮工程》。目前,《浙江省文物建筑保护工程预算定额》正在研究编制中。

守护文化长河中的璀璨珠玉

用文明的力量助推发展进步

因为比较冷门,当年还没有古建筑修缮的相关专业,刚入行的余才成略感迷茫,更不知道从何入手。“学校里的课程没有古建筑修缮,古建筑构件的专业名称非常繁杂,各地区又有区别,我只能自己买些诸如《营造法原》《清式营造则例》之类古建筑书籍等反复的看,对照现场古建筑构件,向老师傅讨教,逐渐地入门了。”

经过8年的古建筑现场施工管理、资料整理、预概算工作及4年的园林古建筑设计工作的锻炼和积累。2005年,余才成正式进入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遗产室并开始了繁忙的工作。

“保护测绘的工作环境一般积满灰尘,特别是屋面吊顶等隐蔽部位,要打着手电筒爬进去测量、拍摄照片、拿着画板绘制记录数据,又同时要注意脚下踩的位置安全,因为古建筑的老构件已经有几十年上百年了,有的已经腐朽,不能承受人体重量了,因此既要保护文物构件安全,又要保护自己人身安全,这个过程非常辛苦。夏天全身汗水湿透,冬天冻的笔都握不住。”余才成道出了古建筑保护测绘的艰辛。

余才成说,最忙的时候要执行“5+2、白+黑”工作制,“按规定我们也是跟大家一样,每周上5天班,每天8小时工作制,但文物保护也涉及建设工程,工程任务紧就必须每天在现场管理,工程遇上特殊情况,休息天也得马上赶去现场处理。”

2014年11月,余才成参与了湖州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南片建筑)修缮工程。张氏旧宅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古镇南西街。该宅将中西建筑形制相互穿插、融汇贯通,体现了清末西风东渐的时代特征。它集东西方建筑、文化、艺术于一体,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堪称“江南第一民宅”。

1989年,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被列为湖州市文保单位;1996年,当地政府和南浔房管所对其进行修缮;1997年5月22日,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正式对外开放;1997年,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后又分期进行修缮。2001年6月25日,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古建筑由于建造时间久远,往往原始设计图纸资料不全或者完全没有,在维修前需要先进行现状测绘勘查。“当时外墙立面整体向外倾斜,危及安全,故对该建筑进行修缮加固。”由于当时张氏旧宅的历史信息比较少,修缮团队从宅第的人文历史、时代背景、建筑形制、装饰艺术,特别对那些中西合璧的建筑和材料内容等方面先易后难地逐步进行梳理和摸索。

“文物保护工作是个繁重严谨的科学任务,依据一定的程序步骤进行,不能有一点马虎。”文物维修保护不同于一般工程建设,余才成始终坚持“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尽可能真实地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做好详细的修复记录档案,并坚持使用当地传统工艺进行修复。

古镇搬迁困难重重

凝心聚力建设美好家园

重庆市酉阳县龚滩镇依山傍水,沿乌江险滩与凤凰山峭壁而建,地势险峻。2007年3月31日,当地政府通告龚滩镇上方的罗家岩岩带存在多处危岩,随时可能滑坡给大半个龚滩镇带来毁灭性破坏。为消除安全隐患,当地政府迅速划分了危险区域,并要求区域内居民在4月15日之前全部搬离。当地政府还专门组成了“乌江彭水水电站酉阳库区安全度汛及龚滩地灾避险紧急搬迁指挥部”驻扎在龚滩镇,负责督促与协调搬迁工作。

2006年4月,在“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持风貌的完整性,维持生活的延续性”的原则下,余成才随团队加入了搬迁重建工程。古镇搬迁是个移民工程,涉及到几百户人家,做好建筑技术外,还有处理搬迁群众的需求、意见等。

龚滩古镇是一个具有1700年历史的古镇,是重庆市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街区内分布许多重要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文物古迹,属于巴渝地区最具浓郁的传统山地特色城镇,因此要求对整个老街区进行整体搬迁全面保护。

“我们从开始的选址堪查熟悉,古镇建筑地理环境测绘,居民房屋产权意见调查,到方案、施工图设计,都要全面考虑建设场地新旧地形不同,建设方不断调整的要求,还有产权人及群众繁杂的意见要求。”余才成说,“遇到这么大的项目,也只有咬咬牙不怕艰苦克服困难,一件件事情解决,才能顺利完成古镇搬迁工程。”

搬迁复建中,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参与了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采取“原物原样”搬迁,对石板街按照区位归安的原则搬迁复建,对历史风貌民居的平面、立面、剖面进行规划设计并严格按照设计进行复建。建筑公司搬迁复建了西秦会馆、川主庙、董家祠堂、三抚庙、武庙正殿、董家院子、冉家院子、周家院子、杨家行、半边仓、第一关石刻、永定成规碑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

参加古镇搬迁工程建设,对余才成来说,是个全面锻炼个人能力的工作。他全程参加整个建设过程,包括业务洽谈、沟通以及现场测绘等一系列工作。因为有几百幢不同的单体建筑,山地建筑地形地基极其复杂,施工过程中出现地基问题非常繁杂,可以说是防不胜防。更多的还要处理几百户产权人的意见要求,有时候是非常棘手的。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完成重庆龚滩古镇搬迁工程,赢得国家文物局、当地政府、相关专家、当地群众、各地游客的认同。2012年,龚滩古镇入选全国首批“中国最美小镇”。

古建筑是中国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以及社会价值。余才成常常呼吁大家提高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每幢建筑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历史时代背景与文化底蕴,体现着原始建造者的文化、信仰、爱好。文物不仅是历史的遗留,更是不可复制的物件,通过合理保护,能够让文物延续其精神和文化命脉,才是我们真正的工作意义。”

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 沈雁容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