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黄权:20年坚守传统匠心工艺 让古建筑获新生
发布时间:2019-12-08 17:34:41


【人物点评】

古有扁鹊、华佗起死回生,今有古建筑修缮“匠人”妙手回春,只不过古代神医治的是人,他们治的是“古建筑”。在外人看来,修缮古建筑就是敲敲打打,不足为奇。但黄权却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向世人证明了这份工作看似简单,实则是一门手艺活。他严格遵守古建筑修缮基本原则,追求极致,技术创新,诠释了何为“工匠精神”。

【人物事迹】

1998年,年仅20岁的黄权就开始从事古建筑修缮工作,2003年11月,他与现单位的负责人合力创办了宁波江南建设有限公司。从事古建筑修缮20多年来,他以对古建筑的热爱,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参与保护和发展文化名城的工作。

作为一名古建筑修缮师,黄权整日面对的是废旧的木头和残缺的砖瓦。20多年来,在他的手头有不计其数的古建筑被赋予了新生。这位资深的修缮师带领着公司参与大大小小的古建筑的修缮工程达200多个。他不仅是一名“文保”专家,更是一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荣使者。

古建筑修缮

那是从小就结下的缘分

黄权出生在一个古建筑修缮家庭,父辈们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古建筑筑修缮的工作了。

回忆起自己父亲的从业经历,黄权心中不由升起一种自豪感,“那个时候文化大革命刚结束,正值‘百废待新’之时,大量的古建筑不是遭到了破坏就是正在遭受破坏中。我父亲和同乡们初来宁波打拼发现这一现象,深感悲痛焦急。而当时也正是改革开放时期,国家经济进入改革发展中,我父亲原本是选择经商的,但他突然果断地做出了一个决定,做一个修缮古建筑的匠人。”

对于黄权父亲的这一选择,同乡们都相当惊讶,甚至不理解,大好的时期不去赚钱,去修乞丐都不要住的破房子干什么?面对这些埋怨,黄权的父亲也只是听听笑着不说话。“我父亲是一个不太会说话的人,他也是一个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答的人。”黄权说。

做完决定后,黄权的父亲就立马带着几个兄弟毅然做起了古建筑修复工作。而儿时的黄权也常常会跟随在父亲身后,一起去工地,看着一幢幢破败的老房子在经过父亲和工匠们的努力后修复完整。

回忆起这段青葱岁月,黄权笑着说:“我刚开始还以为是件好玩的事,但时不时会看见我父亲和同事因为一点点修缮问题争执不下,我当时就明白了修缮古建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有时为了还原古建筑的原貌,需要对每个构建进行修复,一砖一瓦都不能放过。”

父亲对事业的执着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让黄权十分敬佩。受父辈们的影响,少时的黄权也早早定下了将古建筑修缮作为自己职业方向的人生目标。

在有了目标后,黄权勤学苦练,多领悟、多理解古建筑的历史内涵和内部构造。天道酬勤,在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后,年仅20岁的黄权终于加入了这一行当。

“与古建筑修缮是从小就结下的缘分,很自豪可以继承父辈们的事业,继续完成他们的心愿,这也是我们每个传承人的使命。”黄权说。

修缮要无限接近100%

用心找回古建筑的“过去”

文物之所以珍贵,不仅是因为它的稀少,更在于它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历史。一旦文物原貌被毁,人们再也不能一睹它的风采,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意义也就随之消失了。

可惜的是,近年来我国的古建筑保护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人为破坏是重要原因之一。黄权无奈地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一直在正常使用的古建筑会被使用者进行多次的现代化改造,加上疏忽了对原有建筑构件的保养,对古建筑的原貌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在从业20多年中,黄权也见识过许多遭到人为破坏的古建筑物。例如在2003年,绍兴红旗路仿古街(仓桥直街)内部分破败的建筑物就令黄权印象深刻。黄权介绍道,仓桥直街位于越王城历史街区内,府山东侧,以古城风貌为特色,以水乡传统民居为主,每家后院都有一个小河埠,为绍兴城内典型的“一河五街”格局,民居大多建于清末民国初期,其中有各式台门43个,其中也有一些是仿古的新建筑。

可谁又能想到,早在2003年前,就在这么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街道却有着另一番景象。“当时我到达现场后,发现很多建筑因改造、修缮等原因,已然面目全非,可以想像当时的人为破坏有多么严重。”面对这些断壁残垣,黄权在痛心之余也意识到了保护修缮当地古建筑已是迫在眉睫。

说干就干,黄权一刻也不想耽搁。在经过现场的走访、考察、咨询,并且团队的仔细推敲后,黄权发现保护修缮的难点不在于古建筑的表面施工,而在于那一块块带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砖雕。

黄权解释道:“对于古建筑墙面的恢复,其实并不困难,因为我们有好的团队和匠人,我相信他们有这个能力和技术。但镶嵌在古建筑上的砖雕却随着时间的流逝、风雨的剥蚀,有很多细节已被磨砺,想要100%还原砖雕上图案比较困难。”

花鸟走兽、渔夫泛舟、山水拱桥……隔三差五,黄权都会到现场看一看这些精美绝伦的图案,在他看来这些图案不仅增添了古建筑的魅力,更渗透着匠人们的心血,所以绝不可放弃。

“当时确实有人和我说,旧的太破了,建议我雕刻新的图案上去。但这与我遵循的‘修旧如旧’原则相违背,所以我就直接否决了。”说起古建筑保护,黄权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让黄权坚持的“修旧如旧”原则是什么呢?原来古建筑修缮讲究的是在不改变古建筑现状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原貌。“这就需要我们把这些古建筑上的图腾当作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载体去对待,而不是仅仅是一个图案。”黄权说,“所以在当时,我们需要对每一块砖雕上的图案进行修复,一块都不能少。”

那究竟该如何找回每一块砖雕的“过去”呢?黄权回答道,只要用心,不怕麻烦。为了能让当地居民尽快重见印刻在古建筑上的痕迹,黄权带着团队寻找了一些 古建筑的使用者和见证者,亲自向他们了解图案的细节。在有了大致框架后,黄权又去请教民间老艺人,让他们在砖雕上精雕细刻。

“别看有的图案只是一些简单的花花草草,但细节却很难拿捏,有时候甚至还会来回修改十多次。”黄权总结道,“就算不能百分百地还原,也要尽量接近‘过去’。而只有在修复完后,让人不知道哪些地方是经过修复的,我的工作才算做到家。”

黄权简单的话语道出了把细节追求到极致的执着,这也是“工匠精神”的核心。

创新技术助力古建筑保护

宁波江南有限公司自2003年成立以来,他们的古建筑修缮团队参与了宁波阿育王寺鼓楼、余姚大隐步行街等大大小小200多个修缮工程。黄权及其修缮团队也被称为“文保专家”。

在宁波阿育王寺鼓楼大修的时候,由黄权带领修缮团队碰到了棘手的问题。黄权回忆道:“当时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房屋的基础发生了不均匀沉降,高低相差315毫米;第二个是精细的砖雕墙面已经开裂,要想在不损坏砖雕,还不移动砖雕位置的情况下换出石梁绝对是一个难题,这也是保证这项大修工程质量的关键。”

这两个问题令黄权很是苦恼,但他对于困难迎面直击。在连续翻阅资料数日后的一个清晨,黄权终于想到了解决的办法。“我是在翻阅资料的时候偶然受到了启发,我看了钢结构的特性和建筑平移纠偏的案例,觉得它与这次修缮工程的情况有些相似,于是就立刻组织技术人员展开方案可实施性的探讨,多次请教有关专家,反复研究,可喜的是大家也都一致认为这个方案确实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最终,黄权也利用钢结构加固支撑和建筑平移纠偏的现代化方案解决了难题,“在当时,我们利用现代化科技力量,不但完美保存了建筑物珍贵的构件,而且使我们团队的技术前进了一步,这绝对是一个突破。”黄权兴奋地回忆起这段经历。

学习工艺,追求极致,与时俱进,科技创新……这些都是黄权向世人诠释的工匠精神。这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力量,一份责任。他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告诉大家,自己愿做古建筑修缮的守望者,愿为保护古建筑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 黄任为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