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点评】
从不识水性的“旱鸭子”,到水下考古潜水教练;从一无所知的零起点,到宁波经验全国推广……公众眼中神秘的水下探宝,在他那里确是严谨艰辛的水下考古事业。现年31岁的他,是全国最年轻的水下潜水潜水长。
他那黝黑健康的肤色正是常年漂泊于海上,奔波于野外留下的印记,而浓眉下灵动的眼神常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人物事迹】
林国聪洞穴潜水
林国聪是宁波乃至浙江水下考古事业的拓荒者之一,全国水下考古的优秀骨干之一。他心性坚定、勤学苦练,成长为我国水下考古界仅有的6个能够深潜至海底100米的技术潜水员之一。工作期间,他领队主持了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浙江第一个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宁波象山“小白礁I号”清代沉船遗址考古发掘,完善了《水下考古工作规程》,荣获了中国考古学会田野考古奖三等奖。
从不识水性的“旱鸭子”
到水下考古潜水教练
在水下考古界,林国聪是我国仅有的6个潜水教练之一、6个能够深潜至海底80米—100米的技术潜水员之一,是我国首批水下考古潜水员,还拥有亚洲技术潜水协会颁发的氦氮氧混合气潜水、密闭循环呼吸器潜水和技术沉船潜水等国际通用的资格证。
若以为他是个天生的“浪里白条”,那么你错了!就在2004年前,他不识水性,完完全全还是个畏水如虎的“旱鸭子”。考古系毕业的他,始终都对那幽深的海底深处,沉睡了千百年的秘密 充满好奇,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如鱼儿般跃入水中搜寻那灿烂的古代文明,探索那久远的历史……
机会来了,2004年4月,全国第三期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面向全国招收学员,不会游泳的林国聪毫不犹豫就报了名。
然而,梦想的实现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培训班要求所有学员在前5天的培训中必须先通过1000米游泳和15分钟踩水测试,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通过这两个测试对林国聪来讲,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时间紧迫,他整天泡在水里,连晚上睡梦中都会不自觉地伸手踢腿练习蛙泳,有一次由于动作幅度过大,还惊醒了同屋酣睡着的学员,成为培训班的一段趣文。幸而,艰辛和汗水终究换来了教练们的阵阵喝彩,他成功通过了测试。
在接下来岁月中,林国聪一步一个脚印,一次一次激发潜能,由潜水入门者到专业的潜水员,由专长潜水员到潜水长,由潜水长到潜水教练,并4度被国家择优遴选派出国门赴菲律宾、美国学习高级潜水技能,成为我国水下考古界的后起之秀。
你眼中神秘的水下寻宝
其实是严谨艰辛的水下考古
林国聪与潜伴水下测绘拍照
在电影中,那幽深的海底,一条千年沉船横亘眼前,成群结队的鱼儿在身边游来游去……多么浪漫,多么令人神往。在林国聪眼里,水下考古可不是一项轻松的活,而是一门严谨而艰辛的科学事业,这里没有浪漫,更不是猎奇。事实上,水下考古充满风险与挑战。
每次在下水前,林国聪和同伴们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翻史籍、查档案、寻渔港、走码头、串渔村、上渔船、访渔民……追寻水下文化遗存的蛛丝马迹。而后,运用科技设备对目标海域进行扫测,进行精确定位标注。最后,按两人一组的方式结伴下水,进行海底探索与发掘。
林国聪与水下考古队员讨论工作
与陆上考古相比,水下考古受天气、潮汐、洋流等意外因素的影响更大。根据潮汐情况,队员有时早上6点就要出发,有时整整一天也下不了水。陆上考古可以全天工作,海上考古正常情况下每天只能工作3至4个小时,有时候光从驻地到工作点就要花去几个小时。
考古潜水充满了艰辛与风险,尤其是浙东沿海水况普遍较差,水浑流急风浪大,比如象山港海域淤泥非常厚,水下能见度也很低,哪怕是专用的水下电筒也只能照到前方20厘米的地方,所谓的潜水探摸,真正是靠手一寸一寸在淤泥中摸索感觉出来的。
但是林国聪表示,风险不等于危险,当在你的技术能力、经验水平范围内考古潜水作业,风险是可控的。潜水是一门科学,当你越了解它,就越熟悉它的每一个风险点,你就越安全越自在。
林国聪在提升自己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团队合作,他的团队被同行称为“水下考古的宁波帮”。
从零起航
将宁波经验传遍全国
林国聪海山作业
浙江是海洋大省,明州(宁波)港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对外港口之一,历史上频繁的海外交通贸易与文化交流活动,不仅造就了浙江水域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同时也为浙江水下考古事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1998年12月,我国第一家水下考古工作站入驻宁波,一切从零开始。经过多年的发展,宁波已成为我国水下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行业平台和学术阵地。2015年林国聪带领着他的“宁波帮”描绘出浙江沿海“海底藏宝图”。
为期5年的浙江第一次沿海水下文物普查就此展开,他们面向1500余人次进行了调查,共发现了近200条水下文物线索,并选择其中较为确凿可靠的40余条线索探测探摸。探测总面积达1500余万平方米,潜水探摸约600人次,总潜水时间超过2万分钟,最终确认了7处沉船遗址、3处疑似沉船遗址和12处水下文物点。
正是这一串串数字背后的努力,使得文物部门掌握了浙江沿海水下文化遗产的保存状况及其分布规律,逐步形成了以沿海为主、远海海域为辅、适当兼顾内陆水域的水下考古及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格局。
林国聪主持的影响最深刻的水下考古发掘项目要数宁波象山“小白礁I号”沉船考古发掘了。这个项目是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也是浙江第一个水下考古发掘项目。
林国聪带领团队以科学的考古方法、创新的科技应用、超强的保护意识做好象山“小白礁I号”沉船考古发掘工作。该水下考古发掘项目也因此被业界誉为“我国水下考古的又一创新之作”,荣获中国考古学会田野考古奖三等奖,成为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水下考古项目。
水下器物清理
2014、2017年,是林国聪及其团队身披荣光的年份,一切的坚持都有了回报,他所在的团队荣获“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被国家文物局和国内同行誉为“水下考古的宁波力量”。
如今,林国聪依旧常年漂泊在海上,对水下考古的那份热爱仍旧不变,“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也许就是他的向往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