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黄美燕:潜心修缮古建筑 愿做春蚕吐尽丝
发布时间:2019-12-08 18:12:26

 

 

【人物点评】

她在近20年时间里,从古建筑修缮领域的门外汉到专家,从拜知名古建筑专家为师,潜心自学专业著作,到若干次不畏严寒酷暑穿梭于古建筑施工现场,修缮过程事必躬亲。她以敬畏之心、用工匠精神,赋予古建筑新的生命,为传承义乌市历史文脉做出了积极贡献。正是这样不断的赋予和传承,古建筑才有了不灭的灵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有了不竭动力。

【人物事迹】

黄美燕自2002年7月从义乌市图书馆调到义乌市博物馆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文保、考古工作,从门外汉到专业人士,她饱尝艰辛,终究收获成功喜悦。2003年,她参加了浙江省文物局举办的国保单位“四有”档案业务知识培训,初步掌握了古建筑测绘、“四有”档案记录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亲自参与测绘、记录,主持完成了黄山八面厅、古月桥两处国保单位“四有”档案,其中黄山八面厅“四有”档案文字卷记录了4万多字,顺利通过验收。

古月桥修缮工程中和专家到现场指导

2004年,黄美燕主持黄山八面厅修缮工程。她花费了2年多时间对义乌市境内2处国保单位、11处省保单位、144处市级文保单位、310处市级文保点和10多个古村落进行了实地调查,获得大量的资料,撰写了《义乌家园文化》一书,拍摄了7000多张图片,最终完成了40多万字、200多幅配图的书稿。近年来,她还参与《风华上溪》《苏溪情怀》《风怀廿三里》《佛堂古韵》《走进倍磊》《北苑风韵》《城西文脉》《福田雅韵》等10多部义乌地方文献的编写工作。

2018年夏在传统村落作调查

从门外汉到业务精通

这是一条没有捷径的路

黄美燕刚调到义乌市博物馆工作时,还是文保、考古方面的门外汉来,如隔山般难以逾越,为此,她在学习的道路上饱尝艰辛。

回顾从事文物保护尤其是古建筑修缮工程管理的17年工作经历,黄美燕对自己的付出总是心存感激。那时为了尽快熟悉业务,黄美燕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拜省内知名古建筑专家为师,潜心自学罗哲文著《中国古建筑》、梁思成《营造法式》《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等专业著作,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为了尽快弄通业务,能圆满解决修缮过程中遇到的接二连三的难题,她沉下心来,一头钻在工地里,虚心向老工匠学习,带着笔记本,勤做记录,不但熟练掌握本地工匠对每个建筑构件的叫法,把这些叫法和官式建筑的名称一一对比,她要做到烂熟于心,才能在和工匠交谈时知根知底。此外,她还对本地建筑构件的特殊形制及其加工方法进行深入了解。

“比如,榫卯套照方法是确保大木榫卯严丝合缝的关键技术,我就向工匠手把手地讨教、学习,用心记录并反复揣摩才领会其奥妙。”黄美燕说,很多看似简单的问题,但真正掌握其配比和工艺要点却甚难,我在工地中花了两三年时间才总结领悟出来。

后来,黄美燕通过亲自参与黄山八面厅修缮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历练,对文物修缮的核心技术包括婺州建筑的施工工序、各工种的配置和技术要点、传统工艺特点等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并勤记笔记,多动脑思考,积极与工匠交流求教,如此,心里才有了底气,在日后的工程管理中,工匠也心服口服。

钻研实践

对修缮结果负责

双江湖建设项目文物调查

古建筑修缮是一项非常复杂、技术难度极高的工作,没有既定规则,也不能完全按照设计图施工,设计方案中许多内容需要根据实地仔细勘查后,因地制宜地作修改。想要胜任这份工作,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磨练。作为业主方工程管理人员的黄美燕,不仅要牢牢把握文物保护的原则和文物古迹保护修缮的准则,更要在现场根据残损和病害因素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佛堂镇塘下洋全院民居修缮工程令黄美燕印象颇为深刻。当时,该村的村书记坚决要求更换大厅中空的两根大梁,而施工单位依照图纸坚持只是修补,双方产生很大分歧造成停工。黄美燕到现场仔细察看了病害情况,发现该大梁外观保存完好,而内部因蛀空仅剩15-17厘米的外皮。经过仔细研究,黄美燕提出采用剖开梁背,柱中空部位清理加工后作防治处理,用整根木梁加工好后插入内芯,再将剖开的梁背镶补拼装上去作拼合梁,这样看上去仍是完好的大梁。

经过合计,村书记在现场观察整个修缮过程,从原先不同意,变为慢慢理解,明白了修补一根大梁要比更换的成本高得多,而且用老构件,性能稳定,又保住了建筑的原有信息。实际操作一番,村书记对修缮效果很满意,并对黄美燕竖起了大拇指。

爱岗敬业

拯救濒临消失的文物

在青岩傅文物维修项目调查

面对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大拆大建,大量的古建筑濒临消失,黄美燕深感自己责任重大,若不抢救,将悔之晚矣。至此,黄美燕带着两名同事,历经3个多月,跑遍七八十个村庄,对急于抢修的古建筑,分轻重缓急和文物保护级别,排出《百幢古建筑抢修计划目录》,有针对性地提出《义乌古建筑抢修三年(2013-2015)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2013年,义乌市政府出台相关文件,明确在旧村改造、空心村整治等工作中,实行文保用地单列,不占用农村建设用地指标,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文物保护工作。

同时,在长期的文物维修工程管理中,黄美燕不仅自身的学术取得长足进步,业务精进,对单位同事也起到传帮带作用,使他们渐渐成为能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

在学术方面,黄美燕一直致力于历史文化村落的风水格局、婺州建筑营造技艺、东阳帮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古建筑装饰艺术图案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2010年,浙江省社科院《义乌名人丛书》之《义乌建筑文化》项目启动,作为当时的义乌市博物馆副馆长,黄美燕带领她的同事们经过6年的刻苦努力,于2016年6月,将《义乌建筑文化》交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共计60多万字,收录图片上千幅。

黄美燕近年还参与《风华上溪》《苏溪情怀》《风怀廿三里》《佛堂古韵》《走进倍磊》《北苑风韵》《城西文脉》《福田雅韵》等10多部义乌地方文献的编写工作。主持完成了2处国保单位、16处省保单位的“四有”档案工作。2016年,她主持完成的容安堂“四有”档案被评为优秀档案,受到表彰。

回忆这些年走过的历程,她总是说,从事文物工作,要以一份敬畏之心、用工匠精神,赋予古建筑新的生命,愿做春蚕吐尽丝,践行出发时允诺的初心。

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 楼子璇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