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徐军:土墩下的日夜坚守 孜孜不倦终成果实
发布时间:2019-12-08 18:26:12

【人物点评】

踏实、耐心、细致是作为一个考古工作者必备的素质。他曾历经1215个日夜,3年多的时间,每天重复着干一件事。孜孜不倦,终成果实,长期的实践为他的考古造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说,希望更多年轻的考古工作者,能够积极投身考古事业,接受锻炼,全面成长。

【人物事迹】

1998年水下考古培训

徐军,1996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同年8月入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1年10月获馆员职称,2006年10月获副研究员职称,2011年11月获研究员职称。参加工作至今,他常年在野外考古发掘,23年来参与或主持的调查勘探及发掘整理项目累计有40余项。

2011年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布展工作

同时,他还发表了《浙江省丽水县吕步坑窑址发掘简报》《诸暨东蔡官山脚唐墓发掘简报》《龙游白羊垅东汉窑址发掘简报》《浙江东汉龙窑初探》《大明处州官器问题谈——兼谈大窑枫洞岩窑址的性质》《从枫洞岩窑址的发掘试析元明龙泉青瓷分期和特征》《明洪武时期龙泉青瓷初论》等考古报告和论文20余篇。

1215个日夜的坚守

构筑属于考古人的“龙之梦”

2000年雷峰塔发掘

如今,太湖龙之梦乐园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动物世界等项目已全面对外开放。然而在龙之梦建设的背后,却是一个个身影夜以继日地探寻。

2016年3月1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长兴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正式进驻龙之梦勘探,直到2019年6月28日,考古发掘工作才全部结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军作为联合考古队总指挥,在1215个日日夜夜里,几乎天天“沉浸”在考古勘探现场。

“早上上工前,我要召集各组负责人,安排当天的工作进度;下工后,还要撰写一天的工作报告和总结。”徐军说,“这3年多的时间,回家的日子真是扳手指头都能算清楚。”

当年,联合考古队租住在农户家中,早出晚归,中午他们就在工地上的土墩墓葬群附近与建筑工人们搭伙吃饭。由于龙之梦面积广、工程任务繁重,考古队员们得保证发掘质量的同时以最快速度完成考古工作。“我们头顶着炎炎烈日,晒得手、脖子、肩部的皮肤几乎全脱皮。”但徐军依然觉得这样的付出终会有回报。

历时3年多,在17平方公里的龙之梦乐园项目工地,共发掘完成土墩172处、墓葬900余座,出土器物9000余件(组)。

随着龙之梦项目的推进,原本出租的农户陆续征拆,考古队员们光是住的地方就换了3处。“我们考虑到要临时放置发掘出土的文物,所以选租房时会格外留心,有的人还会因为忌讳这些文物是从坟墓中挖出来的,不同意把仓库租给我们。”徐军表示,这其中的一波三折,一言难尽。

不仅如此,即便是考古发掘工作已经全面完成,仍有大量的出土文物需要排列比对、整理修复、拍照绘图。加上现有的仓库满足不了文物存放的要求,考古队员们还要不断地为文物寻找更好的“安身之处”。

孜孜不倦终出成果

为了让市民一睹龙之梦的考古成果,2019年7月3日,太湖博物馆举行了一场为期一个月的“与梦同行——龙之梦考古特展”。在这场展览中,共精选了330余件文物,供市民近距离欣赏。

据徐军介绍,此次发掘出的土墩墓葬,年代几乎涵盖自商到明清的多数朝代,其中以汉代墓葬为主。“从考古发掘的大批墓葬和出土随葬品中不难发现,在浙江长兴环太湖区域,商代至春秋时期已陆续有人居住,西汉中期以后人口剧增。”

徐军在谈到考古工作时总能滔滔不绝,“这些墓葬和出土文物的发现将进一步为太湖流域的社会文化面貌研究提供大量的实物资料,对于地方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地理学等相关学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细数徐军多年来的考古经历,还有一个地方也在他的考古生涯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龙泉窑作为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生产规模最大、窑址分布和外销范围最广的青瓷名窑,其烧制的青瓷作品自宋代起就作为国际性商品远销亚非欧三大洲,在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窑龙泉窑遗址作为中国宋代至明代龙泉窑的代表性窑址,近年来,围绕龙泉窑发展历程的诸多研究也在大窑枫洞岩窑址不断持续开展。

自2006年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大考古文博学院、龙泉青瓷博物馆联合对大窑枫洞岩窑址进行了发掘。徐军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发掘了窑炉、作坊、住房、储泥地等遗迹,出土瓷器、残片等总数达16余万件,重达50余吨,并采集了大量匣钵、窑具等标本,还发现了一批明洪武至永乐年间的龙泉青瓷,为龙泉窑的分期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考古:一个实践出真知的领域

2014年韩杕墓发掘清理墓葬

时光荏苒,大窑枫洞岩窑址的考古工作又陆续进行了10年。随着考古调查发掘工作的进行和资料的日益积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龙泉窑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徐军提到,此次发掘还出土了众多元、明时期的瓷器,为龙泉窑的分期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特别是发现了“永乐九年”“永乐辛卯”“乙卯中”及“八思巴”等纪年文字和具有非常明确使用年代的标本,对龙泉窑的断代研究意义重大。

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磐,龙泉青瓷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釉色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颗闪亮的明珠。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迄今全球唯一入选“人类非遗”的陶瓷类项目。

为展示大窑枫洞岩窑址10年考古成果,2016年8月4日上午,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考古成果报告会暨《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考古成果报告首发式在龙泉青瓷博物馆举行。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数十名专家学者及龙泉当地青瓷大师齐聚一堂,探讨考古成果,并为龙泉窑发展“会诊把脉”。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天进曾表示,“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的发掘能够整理出如此详尽的报告,对龙泉青瓷的发展,对整个中国的陶瓷学术研究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徐军通过长期的实践为其学术造诣打下基础,发表了一系列考古报告,并对考古项目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做出简要归纳与剖析。孜孜不倦,终成果实。他说,希望年轻的考古工作者,能够积极投身考古事业,接受锻炼,全面成长。

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 娄晓涵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