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汪永祥:怀抱一份责任,留住文化根脉
发布时间:2019-12-08 18:50:16


【人物点评】

出于对文物工作的热爱和责任,他选择从事了文物保护工作,一干就是25年,始终认真遵循文物修缮工作基本原则,坚守文物,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

他一如既往秉承文物修缮原则,兢兢业业,坚持着属于文物守望者独有的精神特质。作为区级文物管理部门从事文保单位(点)修缮的主要管理人员,汪永祥处处以“做一名真正合格的文物工作者”为标准来衡量自己文物修缮工作的成效。

【人物事迹】

汪永祥1994年8月进入绍兴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现绍兴市柯桥区文化发展中心、柯桥区文保所)至今,一直主要从事文物保护相关工作 ,参与的文保单位(文保点)修缮工程近70处。

他先后参与的国保单位保护工程有:印山越国王陵保护工程、舜王庙保护工程、古纤道保护工程、浙东运河渔后桥纤道保护工程、绍兴古桥群之接渡桥保护工程、柯岩造像及摩崖题刻抢险加固工程等;省保单位保护工程有:西跨湖桥、古虹明桥、善庆学校、羊山造像及摩崖石刻(含石佛寺)保护工程等。其中,全程参与历时近2年时间的印山越国王陵保护工程被评为“钱江杯”优秀工程。2011年年底编制出版了《绍兴印山越国王陵原址保护工程报告》。

汪永祥参加国保单位太平桥维修工程

柯岩造像面临严重风化

攻坚克难抢修将近五年

2013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柯岩造像及摩崖题刻表面出现了较严重风化、剥蚀、开裂和掉片等情况——由于年久受风雨侵蚀、环境污染、病虫危害等影响,文物表面出现了较严重的风化、剥蚀、开裂和掉片等情况,尤其是 “云骨”左侧摩崖铭文有一小片整体脱落,同时,造像及摩崖所在岩体在卸荷应力及岩体自重作用下开裂而形成危岩体,危及文物及柯岩景区旅客安全。

柯岩造像是文物范畴中的专业称谓,其实就是平时人们口中常说的大佛。作为当时全省规模最大的摩崖石刻保护项目,需要对柯岩造像及摩崖题刻抢险保护工程进场施工,2013年启动保护规划,2014年浙江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立项,专项资金也随即落实,2015年第一批资金到位,保护工程实施在即,但是具体修缮,仍然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汪永祥回忆:“修缮过程先要对岩体表面进行清洗,对块状剥落、片状剥落、粉刺剥落等病害进行处理,然后进行防风化处理以及表面加固处理,对裂缝进行灌浆修补。”

此后5年的柯岩风景区,总是会出现汪永祥的身影,为确保修缮工作有序进行,他需要经常到修缮工地现场了解工程的进展情况。

柯岩风景区人流量非常大,同时保护作业又直接在文物本体实施,既要保证保护工程按计划推进,又要兼顾景区实际开放需要,各方面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修缮过程中,工作人员边施工边实验。比如岩体的酸性程度等问题,都是做过数据分析的。先把物理侵蚀、风化的除掉,然后像打封闭针一样,注射一些化学试剂,最后进行加固处理。

历时将近5年的国保单位柯岩造像及摩崖石刻抢险加固工程给汪永祥的留下了深刻印象。汪永祥回忆道,“整个工程从2013年10月开始,到2017年11月圆满结束,从设计方案编制、立项到工程实施,历时近5年。这是目前浙江省内最大的一项石刻石质文物保护工程,我们单位也是第一次尝试该项工程,当时单位委派了5个工作人员全程参加工程建设,以确保工程项目稳步推进,顺利完成。幸运的是浙江省文物局给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多次组织国内专家到现场进行指导,及时解决了设计方案中未尽完善的和工程中遇到的一些较难的技术问题,使整项工程按照设计方案、文物保护规范要求圆满完成。”

“为加强全区各级文保单位的日常管理,及时了解各级文保单位的发展动态,2012年以来,我们建立了区、镇、村三级文保工作互动的管理机制,并对区级及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行了‘三固定’管理模式。”汪永祥说,2014—2015年,我们还推出了柯桥区文物保护单位监控管理平台建设工程,制度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有力地促进了全区文保单位保护工作。

汪永祥参加柯岩造像及摩崖题刻抢险加固工程检查摩崖保护工程

沉睡了2500年之久

印山越国王陵重见天日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兰亭镇里木栅村和柯桥区林场交界处,有一座特殊的小山,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300米,高约24米,因其平面略似方形,里面高耸似印,俗称“印山”,它四周为沟河所围,系修筑土墩时挖土所致。在木栅村印山上,一座沉睡于地下约2500年(据“碳十四”的科学测定)的“木客大冢”即越国王陵,经过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原绍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近两年时间的发掘,终于重见天日。

印山越国王陵是我省继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后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 ,是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作为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汪永祥跟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元甫、黎毓馨展开了长达两年的野外发掘工作。

汪永祥介绍,考古发掘出土了权仗、玉镇等40多件珍贵文物。印山越国王陵的发现,极大地填补了越文化研究的空白,由此被评为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3月,王陵野外考古发掘结束后,如何将裸露在野外的大墓(木椁)及时保护起来,改变其保存环境,由室外变为室内,是当务之急。该工程场地地层岩性破碎、软弱,作为边坡易塌滑、剥落,须采取加固措施。为此,汪永祥团队委托东南大学朱光亚教授编制了王陵大墓保护大棚及大墓四周原始岩体、岩壁的保护设计方案。

印山越国王陵保护工程于2011年完工,年底编制出版了《绍兴印山越国王陵原址保护工程报告》。印山越国王陵原址保护工程受到了国内文保专家的高度认可:该项目是“集价值评估、现状调查、病害分析、方案设计、工程实施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很好结合的一个成功案列,探索了一种我国南方潮湿遗址原址保护和展示的途径和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汪永祥作为保护工程建设单位主要参与者 ,与施工单位南京博物院专家、施工技术人员始终坚守在工程第一线,如期顺利完成了王陵原址保护工程。最终,印山越国王陵保护工程也被评为了“钱江杯”优秀工程。2014年5月19日,国保单位印山越国王陵向绍兴市民免费开放。

“使文化遗产得到有序传承,并发挥其最大的社会效益,惠及人民群众。这是我工作的重要任务。”汪永祥一心牵挂着今后如何更好地将文物保护利用,如何解决城乡建设和文物保护的矛盾,确保优秀的历史建筑、文物建筑等保持原貌、不走样,使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利用等问题。他用自己的行动为文物事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用责任和初心诠释文物保护工作的时代担当。

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 沈雁容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