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崔彪:用科技“保鲜”舌尖上的古城墙
发布时间:2019-12-09 04:26:05


【人物点评】

时光荏苒,遗留至今的文物遗存印刻着岁月的斑驳,他用现代科学技术透过“斑驳”,探索文物深层的价值。他愿意聆听每个文物的“心声”,做文物的守护人。他的工作守望着珍贵的文物,从肉眼看不到的细微,到历经风霜的表层,都能够得到全面而科学的保护。

【人物事迹】

崔彪工作以来,一直脚踏实地做好文保工程技术管理。他作为项目负责人累计完成了数十个国保单位维修方案评估项目。2012年,他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浙江省文物保护科技项目“浙江古代城墙保存现状及砌筑工艺研究”。

在2018年,国际最权威的文物保护机构之一——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举办的关于土建筑与土遗址保护的国际培训中,崔彪从全世界数百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成为20个学员中的一员。他还积极参与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发挥专长对良渚遗址的材料与工艺进行研究,用科技助力文物修缮,做文物的“守护人” 。

崔彪在阿联酋参加国际土遗址保护培训

与“墙”结缘,他以专业精神成为守墙人

古城墙,是一座城市存在的历史脉络,烙印了它经历的风风雨雨,见证着一座城市的兴衰历程。用手触摸城墙上那些斑驳的痕迹,便会感受到“烽火三月”的坚守和“墙头马上”的期盼。而如今,历经时光洗礼的城墙,那些幽幽芳魂都已经随着历史的齿轮,慢慢消散……

2012年,崔彪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浙江省文物保护科技项目“浙江古代城墙保存现状及砌筑工艺研究”。

对这些特殊类型的古城墙遗址,他总是小心翼翼,充分运用自己的“看家本领”,发挥科技研究方面的优势,对古城墙资源留存现状、残损病害程度进行了梳理总结,对城墙的砌筑工艺和灰浆材料进行了深入研究。

对于崔彪来讲,古城墙并不是一个历史遗迹,而是一个个保守有时光秘密的“故事长廊”,在两年半的项目进行过程中,他认真记录了全省20余处古城墙被岁月掩埋的痕迹,参与了9处古城墙维修、发掘项目的现场勘查、技术指导或施工,对实际工程应用效果进行了跟踪评估。

他带领团队选取了嵊州嵊县古城墙和温州国安寺塔两个点,使用传统糯米灰浆材料进行小范围尝试性修复。反反复复揣摩了30余次,他发现了城墙里隐藏的“秘密”,城墙居然藏着糯米等食物,正是古人用含有糯米的“复合材料”砌筑出千百年屹立不倒城墙。

崔彪在杭州欢喜永宁桥三合土样块性能试验

用科技之舌尝用糯米灰浆而筑的古城墙

一提起建筑材料,大家首先想到便是自然材料,如土、石、木、竹等,后来随着建筑科技的发展,逐渐研究出了人工材料,比如砖、油漆等。崔彪却会告诉大家,糯米、猪血、红糖、蛋清、面粉等食物都可以是建筑材料,而且糯米当属第一,那么,为什么要在墙中加食物?

崔彪说:“传统的建筑材料中,食物类的添加成分,糯米当属第一,因为它取材便捷,粘性不错,被广泛运用在古城墙、古海塘、古塔、古牌坊等建筑中,增强硬度。”

将糯米拌入石灰,具有加固、加硬的作用,传说秦长城是用土坯砖加糯米和石灰的混合物砌筑的,南京明城墙传言用的是石灰、细沙、糯米汁、桐油、蓼草组成的配方;还有西安明城墙、荆州明代城墙用了糯米浆,现在还非常坚固,得到铁打荆州的美誉。

抱着探寻的心,崔彪发现在浙江也有用糯米灰浆砌筑的古城墙,“在安吉调查的时候,我们需要检测墙体的强度时,往墙里打钢针,根据插进去的深度计算里面灰浆的程度,却发现根本打不进去,可见其坚硬程度”。崔彪对古人的建造智慧深感佩服,我们现代的科技能够测出古人砌墙所用的材料,却无法知晓他们是怎样想到用食物砌墙的。

除了古城墙,在水运工程中也有糯米的身影,长安闸位于海宁市长安镇,为大运河的重要节点,为“三闸两澳”组成的复杂系统。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判断,此处为南宋时期的遗迹。崔彪说:“当时,我们和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合作,经科学检测,下闸条石之间灌注的灰浆中还添加有支链淀粉的成分。”

用科技之针,治疗良渚古城墙微生物病害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和学术支撑。这一重大成果,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考古人的辛勤付出,崔彪就是其中之一。

2018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进入冲刺阶段年。上半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新址投入使用,并初步建立了实验室、标本室、仪器室和展厅,在此期间崔彪积极投身于这项工作中。

他利用自己在建筑材料分析方面的专业特长,主动请缨对良渚遗址出土的材料及其工艺进行研究。在良渚,他初次遇见了带有“白灰面”的红烧土墙体残块,冥冥中再次与“墙”结缘。

良渚古城南城墙遗址和老虎岭水坝遗址是良渚遗址两处重要的现场展示点。这次,崔彪要接触的可是在中国最古老的城墙,他的心情既紧张又期待。

崔彪在良渚遗址南城墙东水门调查微生物病害

崔彪每天顶着烈日四处联系,甚至穿越中国南北,终于找到了在文物微生物病害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南开大学生物系的教授们。

为了节省南开方面往返杭州采样的时间,崔彪向其要了详细的采样操作规程,立即赶到遗产点采样并邮寄至天津进行DNA分析;为了节省在南开大学校内扫描电镜中心预约排队的时间,崔彪连续数天加班到深夜,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使用扫描电镜,拍了数百张显微照片发给南开大学进行鉴定。

崔彪使用扫描电镜分析古代建筑材料样品

在双方的不懈努力下,终于赶在国际遗产专家现场考察良渚古城遗址前完成了两处遗产点的微生物病害初步分析报告,也完成了这次配合申遗检查的任务。

当下,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大趋势。崔彪说,自己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文物修缮师”,也不止是“守墙人”,今后,他将尽己所能,继续开展文物保护技术应用与材料研究工作,加强与国内外文物保护机构的合作与交流,用科技助力文物修缮,做文物的“守护人” 。

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 王潇雨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