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杨金东:用一根手铲守卫地下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19-12-09 04:31:40


【人物点评】

宋代的造纸遗址、商周时期的土墩墓、辽金时期的铁器……当人们在听到这些考古学概念时,或许会觉得考古这件事离自己很遥远。然而,就在杭州这座风景秀美的历史文化名城里,有这样一位考古人,他凭借坚强的毅力,足迹遍布杭州滨江、上城、下城、西湖、拱墅等区,用脚步丈量杭州。他虽然常常与蚊虫蛇蚁为伴,还多次在灵隐深山中迷路,但他从未放弃心中的这份事业。他,就是10多年来醉心于考古事业的杨金东。

【人物事迹】

杨金东自2008年厦门大学硕士毕业至今,一直就职于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商周两汉考古,2016年12月被评为副研究馆员。

对于工作,杨金东十年如一日,不畏艰难,克难攻坚,勇挑重担,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多次承担大型考古发掘和整理项目,取得丰硕的发掘和研究成果。他主持发掘的富阳泗洲宋代造纸遗址获评最具文明符号的百大考古发现之一,他主持发掘的萧山柴岭山土墩墓入围“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他个人也先后荣获2009年度杭州市考古工作先进个人、杭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先进个人、2015年度杭州市文物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杨金东为老虎洞遗址清理柱洞

你眼中的高山美景

是他不断克服的艰难险阻

“老话说的不假,吃不了苦就考不了古。”杨金东感慨道,自2008年厦门大学硕士毕业后自己就入职了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一直从事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回想起初入考古这一行,杨金东表示当时工作非常艰苦,但是很锻炼人。

2011年,也就是杨金东工作的头几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需要对萧山湘湖柴岭山一带被盗的古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听到这个消息后,杨金东主动向上级申请,要求独自承担这次的发掘任务。

“当时意料到任务会很艰难,但是去了现场发现困难比想象中大得多。”一边说着,杨金东找出了当时在现场拍摄的柴岭山照片。由于多年的封山育林,柴岭山呈现出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

“对于市民而言,山高林密是难得的美景,但对于我们考古工作者而言,山高林密意味着更多的艰难险阻。”杨金东所言的艰难险阻指的是当时上山的道路早已荒芜,部分路段人迹罕至,坡度又极大,为此考古人员只能手拿砍刀一步三停,重新开辟了一条上山路。

开辟完新道路后,麻烦又接踵而至。山上缺水、缺电,吃饭还是个问题。此外,夏天蚊虫滋生,天气炎热无处栖身,冬天天寒地冻无处取暖。除了环境恶劣外,发掘任务也不断考验着考古人员的体力。“近两年的时间,我们几乎每天都要上山下山来回跑,有时候遇到重要文物出土时还要多跑几趟。”

然而,这样艰苦的环境并没有使杨金东屈服,相反,他乐在其中。他笑着说,最开始的时候,上山一趟需要30分钟,而且气喘如牛,到后来,上山一趟只需要不到20分钟的时间,中途不需要休息,也不觉得累,于是在这无形之中也就锻炼了健康的体魄。

值得高兴的是,杨金东这次主持发掘的柴岭山土墩墓工作最终取得了重大收获。在清理的37座土墩中发现了59座墓葬和8个器物群,墓葬类型丰富多样,年代跨度大且无缺环。

此次发掘工作结束后,杨金东做了非常细致的总结,他认为此次发掘工作虽然过程艰苦但意义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它对构筑中国南方地区商周文化的发展序列、深入探讨南方地区商周时期的丧葬习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这些类型多样的墓葬为史学家门探讨中国南方地区土墩墓的内涵、形制特征、演变序列和族属提供了非常可靠的资料;第三,大批典型器物的出土为研究中国原始瓷的起源、传播、制作工艺和印纹硬陶的流传、演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不入虎穴焉得“无价宝”

老虎洞遗址位于杭州市萧山区闻堰镇老虎洞村北部,坐落于华眉山东麓一处舌形凸起的坡地上。为配合基本建设,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萧山博物馆对其进行考古发掘。杨金东再次担任了主持发掘遗址的工作。

2013年11月30日早上8点,杨金东来到了闻堰镇老虎洞,开始了一天的日常工作。用手铲清土、刮面、判断遗迹、挖土……只见带上草帽的杨金东和其他考古队员像陀螺一样在工地上不停转着。工地边上搭建着一个简易工棚,算是临时指挥部,休息的时候他们会在这里修理工具,清洗挖出来的文物。

“他在现场根本闲不住,而且对每项工作都很负责。”一位正在进行现场勘查的考古人员这么形容杨金东。的确,在工地的大多数时间,除了自己动手挖掘,杨金东还经常在现场来回奔波,指导队员挖掘和安排工人清理场地。“跟包工头差不多吧,工地上发生的一切事情,队员和工人的吃喝拉撒睡,我都要管。”杨金东说。

“你们赶紧去睡一会儿,补充体力。”杨金东在说这话的时候,已经是12:05,离下午开工还有不到半小时的时间。由于考古工作对光线要求很高,冬天天黑得早,不适合作业,所以下午的开工时间会很早,而到16:00就会基本收工。

等到大家都收工后,杨金东还会去现场溜一圈再检查一遍。随后回到办公室,他也还空不下来,要整理当天的工作内容,写日记。然而,他并不觉得这些工作麻烦,就这样日复一日的坚持,成为了一种习惯。

随着杭州萧山老虎洞遗址考古发掘的不断进展,这处看似不起眼的山坡,给了杨金东和考古人员一次又一次的惊喜。比如说,第一次在杭州发掘到商周时代的遗址,发现了不少在浙江乃至南方地区从来没有见到过的结构奇特的墓葬。杨金东表示,老虎洞遗址的发掘打开了一扇商周时期考古的大门,为深入研究浙江乃至南方地区商周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提供了直接证据。

惊喜只有你一直挖下去才知道

在外行人看来,考古工作是乏味而艰苦的,更有甚者笑称考古人“远看像挖土的,近看是挖墓的,原来是考古的”。那么杨金东自己是怎么觉得的呢?

“虽然考古工作没有小说里写得那么有趣,但是我觉得一点都不枯燥,因为探索就是充满问号的,你永远不知道挖下去会有什么惊喜。而考古发掘就是不断地修正、完善历史的过程,不断冲击以往的认识。”

杨金东举了一个例子,之前由他负责的萧山闻堰镇老虎洞遗址考古发掘,在其中的一个墓中发现的纪年铭文出现“永兴”二字,成为萧山曾于三国时期更名“永兴”的最早实物证据。

“我们所做的工作是为了人们能更多地了解古代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并将这些历史与文化延续下去。因为这些历史遗迹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其中考古遗产是支撑起文化的一个重要支点。”杨金东对未来的考古发展工作满怀期待。

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 黄任为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