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点评】
30余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一瞬。但对于徐新民来说却是大半辈子。在人生最美好年华,他不畏山高路远、地冻天寒,用双手拨开历史的尘埃,发现浙江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挖出浙江具有百万年的文化根系;发现浙江第一个人类活动的洞穴遗址,为研究古人类的生存方式提供方向……
考古生活是寂寞的,而史前时期的考古更是如此,30余年来,他耐住寂寞,通过艰辛而枯燥的野外调查,在浙江的大地上发现近100处旧石器遗存点,为推开通往浙江旧石器时代的扇神秘大门作出了重大贡献。
【人物事迹】
徐新民,1966年1月出生,1988年8月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分配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1989年1月至1998年4月在浙江省文物局工作。1998年5月至今,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
自1988年8月参加工作起,他参与或主持众多遗址、古墓葬的考古发掘,并为良渚遗址的保护做了积极有益的工作。他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聘为客座研究员,被浙江大学文博系聘为客座教授。
多年以来,他一直坚守在考古工作第一线,从海宁荷叶地遗址、良渚芦村遗址、良渚庙前遗址到龙游仪冢山墓地、萧山跨湖桥遗址、安吉安乐遗址、嘉兴吴家浜遗址再到海宁杨家角遗址、平湖庄桥坟遗址……始终保持着初心,不畏艰苦,埋头苦干,把辛勤和汗水献给了自己热爱的文物事业。
平湖庄桥坟遗址工作
见证历史性的一刻
发现“浙江旧石器文化遗址考古第一点”
浙江曾被认为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省”,找到远古浙江人,应当感谢一位无私奉献、执拗而专注的老先生——张森水先生。张森水(1931年-2007年)出生于浙江仙居,曾任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1974年,他在建德乌龟洞找到了一颗牙齿——准确地说,这是一颗人类的右上犬齿,更准确地说,它曾长在一个生活在5万年前的浙江人的门牙边。此后20多年,在10万多平方公里的浙江陆地上,有关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全部记忆,有且只有这颗犬齿。
直到2002年,浙江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才有了新的突破,而徐新民也亲眼见证了这场改变。这一年,徐新民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的旧石器考古专题调查,通过为期一个月的专题调查,在安吉、长兴两县共发现31处旧石器遗存点。上马坎也就成为浙江境内发现的第一个有确切地层的旧石器遗存点,是非常有价值遗址,被誉为“浙江旧石器考古第一点”。这次调查成果填补了浙江无旧石器遗存点的空白,成为浙江旧石器考古工作的转折点。
在后来的上马坎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徐新平带领的团队在勘探的各个地层均发现了石制品,第5层可能存在一个活动面。遗址中共出土石制品计400余件,其最早年代可能达到80万年前。遗址不仅时间延续长,从中更新世的某个阶段一直延续到晚更新世的晚段,有适合古人类活动的良好环境。
上马坎遗址的考古发掘得到了张森水先生称赞,并且认为上马坎遗址是个非常有价值的旧石器遗址,很可能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
“旧石器涉及的范围广,但比较枯燥,东西看来看去就这么几块石头。”徐新民在采访中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事实却是,多年以来,他经常带着柴刀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带着干粮风雨无阻,在山头一住就是数日,这样的生活坚持了30余年。
发现良渚文化刻画符
考古人手握手铲和地质锤,背着大包翻山越岭,总是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多年来,徐新民参与或主持了众多的考古发掘项目,其中他主持的平湖庄桥坟遗址发掘项目最为突出,学术成果最为丰硕。
2003年,庄桥坟遗址因盗掘而被发现,然后徐新民担任考古领队,将一个遥不可及的史前文化展现在世人眼前。该遗址共发现271座墓葬、3座人工土台、44座灰坑,7个动物祭祀坑及1个器物祭祀坑,出土良渚文化时期陶、石、玉、骨角、象牙等各类材质器物3000余件(组)。
更值得注意的是,徐新民在两件残石钺上发现了良渚文化刻画符,在他的文章《平湖庄桥坟遗址发现良渚原始文字》中表示,庄桥坟遗址的这些文化刻画符已是较为成熟且初具系统的文字。他甚至还大胆推测,这些石钺或许就是刻字或刻符号所专用,其功用相当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或战国时期的简。
该发掘项目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3-2004年田野考古三等奖,并入围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终评,同时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评为2004年度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发掘浙江百万年的文化根系
紫金山旧石器遗址发掘工地观察剖面
徐新民在调查基础上,配合国家基本建设,结合学术课题,对部分旧石器遗址进行规模不等的考古发掘。先后担任领队主持安吉上马坎遗址、长兴七里亭遗址、长兴银锭岗遗址、长兴合溪洞遗址、长兴王家山遗址、长兴紫金山遗址、长兴西湖桥遗址、长兴上山岗遗址、嵊州兰山庙遗址、建德齐平洞遗址的考古发掘。
观察测量合溪洞遗址出土的动物化石
七里亭遗址文化层堆积厚达11.5米,分上中下三大文化层,出土700余件石制品。上文化层的石片石器数量有上升趋势。下文化层发现了1件单台面石核。经古地磁测定,下文化层年代最早达100万年前,该遗址是浙江目前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可以说是浙江具有百万年文化根系的实证。
在银锭岗遗址发掘期间,银锭岗遗址附近的煤山盆地北缘深深吸引了徐新民。经过调查,发现了合溪洞遗址。这是浙江首次发现有人类文化遗存的洞穴遗址。合溪洞遗址包含了丰富的人类活动信息,出土了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等280余件石制品,发现了制作加工石器的场所,和数量较多的可拼合的石器标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银锭岗遗址出土了用砸击法生产的石片。使用砸击法制作石器,在北方比较常见,在我省尚属首次发现。”徐新民说,这类石器呈现了旧石器晚期南北方文化交流的迹象,为研究远古人群迁徙、技术发展、生存行为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资料。
手握手铲和地质锤,徐新民总是马不停蹄。这些考古成果,正是徐新民长年坚持野外考古取得的。正是有了这些考古人的辛勤付出,才使得浙江旧石器遗址点从寥若晨星变为群星闪烁,分布范围从浙北扩大到了浙江中部,数量跃居全国前列。
旧石器野外调查
徐新民在坚持野外考古的同时,及时整理野外发掘资料,在工作时间及工作之余,先后编写考古发掘简报、报告,撰写学术论文,共计30余篇(部)。
城市,向未来持续奔跑,考古人,向历史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