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黄大树:为保护文化遗产“耕耘”40年的“老黄牛”
发布时间:2019-12-09 04:44:08


【人物点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40年来,他以一颗初心,面对千年古建筑保护;以一颗恒心,面对修缮工作。他用精妙的手艺,使得古刹再放光彩;他用不停的脚步,为保护文物走遍大江南北;他用一生的坚守,助力千年古刹永葆活力。

【人物事迹】

黄大树是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八、第九、第十届人大代表。他为千年的古寺、古塔、古建筑修复保护煞费苦心。40年来,他带领团队修复了500多座古塔、古寺院、名人故居和古建筑群。

在2000年初,他带领实施的清华大学工字厅保护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工作生涯中,他多次获评优秀企业家、杰出贡献奖、领军人物、优秀保护奖、传统文化优秀传承人等荣誉称号。现如今,已退休的他,仍奔波于文物古迹保护之路上,保护传统建筑的初心依旧不变。

黄大树在清华园修复现场作修复操作要领报告

牛犊不怕虎

初入古建行的泥瓦匠

1978年盛夏,28岁的黄大树还是一名泥瓦匠,一直在临海大田镇打锅炉、砌墙。一个炎热的午后,黄大树听说宁波要从浙江各地挑选一批能工巧匠,修复天童寺,从小就对古建筑有浓烈兴趣的他决定去试一试。他带着同村27名和他一样的泥瓦匠闯荡宁波,没有名号,他们就称自己的队伍为“临海队”,揽下了砌围墙、修补地面石板等附属工程。

当时中日两国刚建立了友好关系,日本的代表团希望能来中国参拜日本佛教曹洞宗的祖庭——宁波天童寺,但是历经沧桑,时代更迭的天童寺已是碑毁殿圮、成了残垣断壁。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宁波天童寺整修办公室,请来7支专业修复队伍,拉开了修复的序幕。而黄大树和他的“临海队”作为第8支“打工队”也参与修复工作中。

一无古建筑维修经历,二无技术指导的“临海队”只能做修围墙的工作,对盖筒瓦、做戗脊、堆灰塑的专业技能一窍不通,这让黄大树并不甘心,他想真正走近古建筑。

为了学习古建筑施工技术,黄大树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在38度高温下,偷偷爬上有老工匠指导的施工屋面现场,研究传统工艺的砌筑技术。到了晚上,他在住所挑来砖瓦砂灰、夜复一夜地反复堆垒试验,再到围墙上去应用。吃苦耐劳的黄大树带领着“临海队”经过了整修办公室的多项严格考核,最终得到了修复主大殿的资格。

在修复团队中,有经验的老师傅都很欣赏这个努力的年轻人,愿意把自己的手艺和知识传授给他,他也在学习的过程中举一反三,为团队修复天童寺下塔及塔顶想出了最佳方案。

经过3年的紧张施工,黄大树和其他团队们把天童寺修复的古朴浑厚,还原了寺院的庄严。就这样,这个昔日的门外汉开始与古建筑结缘,在“修复”之路上越走越远。

黄大树在临海台州府孔庙讲述修复办法

创新“四法”新配方

治疗古建筑修复通病

经过7年时间的沉淀,黄大树从刚入门的学徒成长为可以主持修复工程的“大将”,1985年他得到了可以施展才华的机会。

湖州飞英塔堪称我国最复杂的“宋塔”之一,以“塔里藏塔”闻名于世。但其因年久失修,副架及顶部结构全毁,斗拱残留无几,塔壁空鼓开裂,破损十分严重,修复难度很高。国家文物局决定以此为试点,拨款进行全面大修,黄大树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修复任务。

黄大树带着团队反反复复实地考察,再用模型进行搭建实验,他们根据该塔的特殊情况,研究总结出了切实可行且国内首创的“压力注浆法”“角梁预应法”“木檐调平法”“砖壁镶接砌筑法”等四法,这四种方法就如同配制的“灵丹妙药”,成功解决了斗拱补装、墙壁空鼓、角梁变形的通病。

黄大树带领团队还锻炼出了“入地”的本事,把每一处梁木都搭配得当,也练就了“上天”的本领,在40多米的高空上,一次性成功组装了难度极高的8根斜柱和27米长的刹杆木,并研发出井字结构连结法,增强了该塔顶结构钢度,使榫卯的精密度连千分垫都插不进去,确保了该塔修复工程顺利竣工。

黄大树的“四法”很快传遍了考古圈,得到了很多考古专家的认可,也获得了中国实用科技报道大奖赛一等奖。湖州飞英塔也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修复工程作为成功的典范案例在全国推广。

黄大树在临海紫阳古街区指挥修复保护

让异域古宅“复活”

成为他响当当的“名片”

黄大树凭着自己的手艺,在古建筑修复行业有了一席地位。1992年,他代表中国古建筑修复团队出了国门,让异域古宅重放光彩。

坐落在马来西亚槟城的清代大使馆张弼士府邸,始建于1887年,是总建筑面积达4180平方米,拥有40间房屋99个房间、18个厅的四合院式古建筑楼群,这种中式古建筑在国外仅剩两座。

1992年,马来西亚政府批准修复张弼士底邸。由于年久失修,整座建筑已失去了原有的面貌。经我国原文化部等有关部门推荐,黄大树带领着修复团队前往马来西亚开展修复任务。

多年来的修复经验让黄大树即便面对复杂的问题,也可以做到游刃有余。在修复中,尽可能的保留原有的残损构建,他对霉烂朽蚀的斗拱、戗角按照原样进行拼接,对开裂处用了自己的独门秘方“压力注浆法”,用针筒压入桐油灰浆,使砖缝严丝密合,稳固坚实,让新老梁木衔接自然。

经过半年的紧张施工,这座府邸再现了当年的风采,受到马来西亚官方的高度评价:是亚洲不可多得的杰作。

距离马来西亚4000多公里的尼泊尔蓝毗尼是佛祖释迦摩尼降诞圣地,1984年起,尼泊尔政府多次要求,希望中国政府在佛教圣地蓝毗尼援建一座寺院,中国佛教协会便想到了黄大树。

1997年,黄大树带着施工队前往尼泊尔,建造中国有史以来在国外的第一座正式寺院——中华寺。黄大树带领团队在施工技术上,将多种现代技术和传统材料结合,各殿堂采用斗拱挑檐,施以五彩遍装彩绘,让建筑风格既体现出皇家宫殿的富丽堂皇,又展现出中国梵刹清净道场风貌。

经过20个月的努力,他们终将寺院建造成为端庄雄浑、典雅精美的建筑,赢得了国内外佛教界及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而海外的古建筑修复经历让黄大树“妙手回春”的美誉,成为响当当的“名片”。

如今已近古稀的黄大树,回首起40多年来的古建筑修复经历,他仍是感慨万千,他还继续奔波于文物古迹保护的路上一直都没有停歇,用他自己的话来讲,进入文物建筑保护行业的人,是没有终点的,要永远在路上。

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 王潇雨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