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民居到经幢,从走马楼到古桥,从古水堰到宗祠庙宇……在有着浓重历史底蕴的金华开发区,历史建筑其实并不少见。研究历史就是探寻未来,历史建筑,见证了一个地方浓厚发展,更是地方文化的象征,保护好历史建筑,实质就是留住历史文脉,让人们真切体会到一座城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金华开发区是上山文化的发掘地与中心地,尤其是金西区块涵盖了跨湖桥文化时期、钱山漾文化时期、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遗存,孕育出了独具一格的宽慢文化、自在文化。作为开发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悄然散落在乡村田野的历史建筑,见证着整个区域发展的脉络,记录着发展的历史,浓缩着各个时代的人文内涵,成为了“文化金开”的金字招牌。
开发区的这批历史建筑现状如何?今后将何去何从?日前,金华开发区出台了《开发区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作实施方案》,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发展给出了答案。开发区社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三年将投入4000万元,对开发区范围内的濒危历史建筑,根据保存现状和轻重缓急程度,合理安排保护修缮计划,分批实施保护修缮工作,做到应修尽修、应保尽保,最终实现区域范围内的历史建筑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
让历史建筑满血复活
昨天一大早,汤溪镇上境村古建筑保护维修工程的工匠们就赶到了工地,他们是一群专门从事古建筑维修保护的工人,乘着晴好天气,要在断瓦颓垣中将冷藏其中的历史渐渐活化。
这是开发区保护历史建筑的一个缩影。经过细致梳理发现,目前开发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市文保点37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登录点168处。类别包括古建筑222处、古遗址12处、古墓葬13处、石窟寺及石刻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3处。这些古建筑,正按照修旧如旧,原址保护的原则,进行保护性修复或改造,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一口老井横贯古今,徽派建筑风格的古屋遍布全村,古砖雕工艺之精美,古建筑保护之完整,令专家学者、游客叹为观止,这便是寺平古村独有的风韵。寺平村是第五批国家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明成化年间,戴法华之女“银娘”选入坤宁宫为“淑妃”后,村落逐渐中兴,大兴土木。清代中期成为重要的集贸中心和交通要道,店铺众多。该村历史发展脉络清晰,且被完整地记录下来,是传统乡土文化的活化石。目前村内留存较为完整而极具地方特色的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有82处。
寺平古村在历史建筑修缮方面先行一步。近年来,该村积极向上申报古建筑修缮工作,在一砖一瓦、一椽一木的复原中,让这座村庄的历史满血复活。“基础好一些的古建筑,修复也需要几个月;遇上一些破损严重的,我们则根据历史记载或询问老人回忆,尽量保持建筑原貌,光是前期调研便需要耗费大半年时间。”寺平村党支部书记戴维平介绍,他们邀请了省内专门从事历史建筑修复的建筑公司,工匠拥有丰富的修缮历史建筑经验。无数心血的投入之后,寺平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华名村、国家级传统村落,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吸引了大批游客来寺平观光旅游,千年古村被赋予新的生机与活力。
保护与开发如何找到平衡点
随着《开发区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作实施方案》出台,这项守住传统、留住乡愁的工作,也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金华开发区作为市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承担着城市建设发展的重任。城市有机更新作为城市建设的关键抓手,保护与开发如何找到平衡点,考验的是开发者摆放砝码的能力。
秋滨街道唐宅社区,毗邻新能源汽车小镇,周边工业园区林立,是开发区老工业区更新的主要区块。位于唐宅社区仲友街22号的民居,是藏在更新区块中的一处历史遗存。该名居又称唐宅进士第,为南宋婺学宗师唐仲友后人所建,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建筑依地势而建,逐级抬高,一进三开间,双层楼屋,圆木作楼板,格棂窗。明、次间梁架内三柱五檩,结构简约大气,雕刻古朴、生动,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村社转换过程和工业化发展导致对历史建筑保护的忽视,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一度荒废。”开发区社发局相关负责人说,这种忽视并非孤立,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不少非文保点的老房子没有得到保护。
《方案》的出台,让除了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且急需修缮的古建筑得到保障之外,也要求尽所能保下其他未列入文物但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建筑。而这些被保护下来的历史建筑,也将成为工业平台配套设施中的一大亮点。“我们要充分发挥历史建筑独特的资源优势,拓展使用功能和空间,经充分认证后,将其建成文化礼堂、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乡村艺术会所、农家乐、民俗客栈、传统手工作坊、民间工艺、旅游产品制作场所、民间艺术表演活动场所、各类专题博物馆、纪念馆,民间工艺品展示交易场所等,让历史文脉在工业发展中依旧得到传承。”该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