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金龙:“吹毛求疵”是为了 做好电线电缆的“守门员”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9-12 14:19:30 星期四   


叶金龙 浙江万马股份有限公司,电缆检验工高级技师。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获得浙江省“创新十佳”“浙江省首席技师”“杭州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评选为杭州市第三届“杰出人才奖”。在“全国首届电线电缆检验工技能大赛”中获得冠军,“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连续几年都有QC成果荣获省级一等奖,国家二等奖,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国家实用专利15项,起草国家标准1份。 他说 进万马前,在电线电缆方面,我完全是个门外汉,可以说是一窍不通。第一次见到外径达80毫米、盘绕起来达两米多高的高压电缆时,我十分惊讶,从没见过那么大的电缆,更别说想到这就是日后天天要检查的。 之前要参加各类大赛,每次都是兢兢业业地在自己的岗位做好自己的工作,工作中任何能精进技艺的机会也绝不会放过,参加大赛也是铆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其中,记忆最深刻的是2016年“全国首届电线电缆检验工技能大赛”,那是全国性的大赛,一去就拿了冠军。现在我已是这一大赛的评委,徒弟中几乎每年都有人去参加这个大赛。 少一些浮躁,多一些钻研,我希望把这种职业精神传递给大家。我总是会对徒弟们说,他们看到的现在的企业技术,是建立在我们前人的探索之上的。很多我们曾经摸索、研究、攻克的难题,他们是再也遇不上了。即便如此,他们在新的时代会遇到新的挑战,所以我经常对他们说,还是不能放弃那种探索钻研的职业精神。

走进叶金龙的大师工作室,一间5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的两面墙上都挂满了各种奖项的奖牌。这些奖牌似乎就是叶金龙从事电缆工作的人生的浓缩。“有些是我的,有些是徒弟的,每年都会有大赛,我们会让一代又一代的新人去参加。”叶金龙说,这其中不仅是奖牌的金光灿灿,更重要的是作为产品质量的“守门员”的那种吹毛求疵、精益求精的精神。

从“门外汉”到质量部门负责人

“摸着石头过河”

“最开始的时候,我是在一家水泥厂做质监员的。后来,因为当时有很多公司在转型,我也想尝试换一个环境。”那年,叶金龙30岁,已经在一家水泥厂担任技术工多年的他,来到刚成立的万马电缆厂,从一线的电线电缆检验工开始做起。

由于之前从未接触过电线电缆相关知识,叶金龙必须从头学起。在技术学习和研究上,叶金龙是个有心人,开始暗自较劲,他不仅自学电缆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检验标准和要求等有关知识,还经常拜师学艺,碰到难题时,虚心向老师傅和专家讨教,并在实际操作中琢磨,直至能熟练运用为止。“记得之前有一台进口的检测设备运来时,国外的专家也随行过来调试。他调试时我就在一旁静静地学着他的操作,等专家有空的时候也多请教一些。”叶金龙说,那时候别说培训了,想要找点资料都十分困难,很多都要自己慢慢摸索。

“技能并不是书上看看、听专家嘴上说说就行,必须动手去实际操作,才能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提高的过程。那时候我下班了基本也会在厂里,别人休息的时候我就看看书,或者对照着在检验仪器上反复试验、摸索。”叶金龙说。

宝贵一分钟挽回100万损失

不断创新让他走上事业高峰

1996年,一批价值100多万元的交联成品电缆检测时发现局部放电异常。在对各个环节进行彻查后,大家仍然找不出问题所在。叶金龙做了一个在很多人看来不要命的举动:进入到三万伏高压的电缆测试屏蔽室内查找原因。

尽管穿着绝缘鞋,叶金龙后来回忆,那仍是人生中最为漫长和忐忑的一分钟。屏蔽室内只有轻微的“嗞嗞”声响起,是强大的电流正在流通电缆。叶金龙将安危置之脑后,全神贯注地听和目测整个检测装置,终于在靠近电缆端头的一截屏蔽层发现了火花,找到了放电异常的部位,解决了问题。

叶金龙用这宝贵的一分钟为企业挽回了10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还推动了半导体材料国家检测规范相应标准的修改。

如何改进和完善电缆导体直流电阻的检测方法,是困扰电缆行业的一个普遍问题。叶金龙大胆创新,发明了电缆导体直流电阻在线检测装置,并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这一发明改变了原先测试所带来的浪费和不便,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到目前为止,叶金龙已成功申报3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5项实用专利。

自主研发、不断创新攻克难关带来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让叶金龙尝到了甜头,他越来越喜欢去找难题、破难题,技能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也日益精进。

传道授业解惑

一路薪火相传

不仅是自己技艺的精进,叶金龙在万马电缆从事电缆检测工作多年里,以传、帮、带的形式为企业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

2012年12月,万马电缆成立了“叶金龙技能大师工作室”,2014年晋升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企业日渐壮大,越来越多的新员工走上质检岗位,现在叶金龙就把重心放在新进员工培训上。

万马电缆在太湖源镇建立了职工技能实训基地,叶金龙常常在那里花上好几天时间准备课程。“每一批员工接受程度不同,我必须因材施教,教材也就常常要作一些调整。”

叶金龙还将自己掌握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工友,进公司25年,他先后带出了高级技师12名、技师8名、高级技工356名。“对产品质量负责,就是对企业负责,对每一个员工负责。产品好,企业兴,员工好。”叶金龙说。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商报记者 汪晓筠 摄影 邓剑斌  编辑:王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