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国内首创垃圾渗滤液处理新工艺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9-30 13:14:27 星期一   

早上9点,城北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很“热闹”,几百辆清洁直运车从城区的四面八方驶来这里倾倒垃圾。在这里,每天要处理3000吨垃圾渗滤液。

与城市生活垃圾相伴相生的垃圾渗滤液,比普通城市污水更黑、更脏。数据显示,普通城市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往往只有400-500毫克/升,而垃圾渗滤液中的化学需氧量高达几千到几万毫克。可以说,垃圾渗滤液比普通城市污水的处理难度更大。

35岁的王俊干的就是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处理的工作,他从最初三班倒的污水处理员到现在的技术主管,一晃已走过十多个年头。

9月10日一早,在市环境集团污水处理厂的顶楼,我们见到了王俊。他正趴在一台台机器前,仔细往里看。

他在看什么?

“我在看污泥的性状呢!”眼前这位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的小伙子腼腆地说道。

污泥有什么好看的?

见我们疑惑,王俊开始答疑。他说,这些设备叫生物转盘,每个转盘上有180片膜片,膜片上则附着着包含微生物的污泥。垃圾渗滤液从填埋场下来后,会先流到生物转盘进行第一步过滤。

“生物转盘中的膜片缓慢转动,污水中的有机物流过膜片时会被污泥中的微生物吸附。”王俊说,如果污泥颜色发黑,说明渗滤液中的有机物浓度高;如果发黄,则代表浓度低。他的工作就是根据污泥的性状,及时调整进水水量水质、回流量等处理工艺参数。

经过生物转盘处理后的垃圾渗滤液,还会逐步进入生化曝气池、芬顿、曝气生物滤池等处理流程,达标后最终排放到市政污水管网。

为了确保处理的每个环节都不会出差错,污水处理员们每隔2个小时都要去巡查一遍。而王俊,虽然已经是技术主管,仍不忘跑现场,“一般每天巡查2-3次,一次一小时左右。”王俊说。

目前,市环境集团已有两个污水处理厂,每天可处理3000吨垃圾渗滤液。新的水资源再生利用中心正在建设中,计划今年年底建成并进行调试运行。届时,日均污水处理能力将再增加2000吨。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市环境集团运用的污水处理工艺,是王俊及其团队一起研发出来的,在当时算是国内首创。

王俊介绍,原先的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是按照1997年的排放标准设计的,主要采用絮凝沉淀、生化处理、结晶沉淀、曝气生物滤池等工艺,处理后垃圾渗滤液中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限值小于1000毫克/升。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环保要求越来越严,2008年国家发布了新的填埋场污染物控制标准,大大提高了垃圾渗滤液处理排放标准,其中化学需氧量要求小于100毫克/升,相当于原来的十分之一。如此情形下,王俊明白,原先的处理工艺一定得改!

于是,市环境集团派王俊作代表,带领团队成员赴全国各地调研渗滤液处理厂处理工艺。“当时一圈调研下来,我们发现,这些处理工艺都采用传统的反渗透膜法工艺,不能实现出水水质水量的稳定达标。另一方面,通过膜法处理后的部分有机物很难再处理,只能回填至填埋场,对环境存在二次污染。”王俊说。

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市环境集团打算自己研发新的处理工艺。集团与杭州市城乡设计院、青海洁神公司合作,在园区内搭建了一个小型中试装置,开始一遍遍的试验。

“我们与各地专家一起,对各种工艺组合研究,摸索工艺参数,一遍遍尝试,历时一年时间终于试验成功。”王俊说,如今回想起那段时光,已经想不起“白+黑”的辛苦,只感受到研制成功的喜悦。

这套非膜法的GZBS工艺,由生化处理及深度处理两部分组成,相对于膜法技术,具有气味小、无浓缩液、运行成本低等优势。王俊说,经过前端生物处理后,垃圾渗滤液中的有机物能去除90%以上,再经过后端深度处理达标后统一纳入到市政污水管网里。

然而,虽然这套国内首创的工艺是出自王俊之手,但在他身上,我们看不到任何的骄傲。他说,污水处理要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

王俊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十余年来,他一直坚守在污水处理一线,并毫无保留地通过传帮带将自身多年的经验传授给每一位操作人员。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范昱 摄影 张帆  编辑:王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