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需要我,我就随时出发!”浙大一院呼吸内科专家陈水芳: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医者使命就融进了骨血里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9-30 14:31:04 星期一   

2019年7月29日凌晨5点多,天光微亮,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专家陈水芳沐着晨光抵达杭州萧山国际机场,飞往2200公里外的德令哈。

这座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高原边陲小城,是他的新“战场”。他将以院长和呼吸内科专家的双重身份,开启医疗援青之路,在海西州人民医院工作三年,和同行的第四批浙江医疗援青专家团一起,为当地引入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发展思路,全面促进海西州人民的健康水平,提升海西州人民医院的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

这不是陈水芳第一次参与医疗援助。从2003年起,他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忙碌在援医一线。

2003年,他两度抗击非典;2009至2011年,他成为中国援非医疗队的一员,远赴西非马里;2013年,菲律宾遭遇17级超强台风“海燕”侵袭,他被派往前线救灾;2015年,他“下沉”到宁波北仑,将优质医疗服务送到基层……

所到之处,他留下无数荣誉和赞歌。总统骑士勋章、商务部表扬函、浙江省人民政府集体一等功、浙江省援外先进个人、“双下沉”优秀医师……沉甸甸的嘉奖背后,是一位医者的大爱和奉献。

“哪里需要我去,我就随时出发。”陈水芳说,每次接到任务,他都没有过丝毫的犹豫。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从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关于医者初心、医者仁心、医者使命,都深深融进了他的骨血里,熠熠生辉。

医者初心 把先进技术带到高原小城

手把手带教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德令哈是海西州州府所在地,地处高原,高寒缺氧,空气干燥,使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呼吸道肿瘤、肺结核等疾病高发。这其中,有一部分当地农牧民因为支气管扩张,痰潴留,咳不出,用药往往治标不治本,常常复发,非常痛苦。反反复复就医,让本就不富裕的他们,更加因病致贫。他们迫切需要先进技术和仪器来解决根本问题。

作为院长,同时又是医疗援青专家团领队,一到海西州人民医院,陈水芳马上投入工作,一方面了解当地患者病情,筛查出合适的患者,动员他们来做无痛支气管镜检查;另一方面,有效发挥医院现有的设备和技术力量,手把手教导内科医生开展海西州首例无痛支气管镜检查,开启了海西州人民医院无痛技术应用的新篇章。

陈水芳说,传统的支气管镜检查是在患者清醒的状态下进行的,容易出现咳嗽、恶心等不适感,导致情绪紧张或出现恐惧心理,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配合检查,有时甚至不得不中断操作。而无痛支气管镜手术则大大减轻了对患者身体的干扰,患者可以舒适地做完检查。就医体验好,患者的获益大。

70岁的葛大爷(化名),患慢性阻塞性肺炎,同时伴有支气管扩张以及肺心病等,曾一度呼吸衰竭,被下了病危通知书。

虽然葛大爷的情况比较危险,但陈水芳认为,葛大爷还是可以尝试做无痛支气管镜手术,因为一旦成功,获益很大。

手术过程中,陈水芳严格把控风险,做好各方面预案和监控,最后手术很顺利,帮葛大爷吸出了很多痰。康复出院的那天,葛大爷拉着陈水芳的手不停道谢,说这是他患病十年来,感觉最好的时候,不用再时时刻刻吸氧,能够快速走上一段路而不气喘,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从8月5日正式在海西州人民医院开展工作至今,一个多月时间,已有15位海西州当地患者通过无痛支气管镜手术获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既然来了,就要发挥所长,不仅要开展新技术,更要培养能独当一面的人才,让当地的医疗水平更上一层楼。”在陈水芳的指导和培养下,海西州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已有三位当地医生掌握了一定的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技能。

与此同时,同行的医疗援青专家也交出了第一份满意的答卷——

头颈外科专家、副院长梁忠克服医疗器械不全、临时组建的手术团队经验不足的困难,亲自进行手术示教,顺利完成首例高难度颌面外科手术,填补了海西地区此类手术的空白。

泌尿外科专家胡海平带领泌尿外科团队成功实施两台复杂输尿管结石手术,使海西州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泌尿系结石的治疗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浙大一院神经外科专家龚江标积极响应基层医院需求,奔赴200公里外的都兰县人民医院为一名急性硬膜外血肿、颅骨凹陷性粉碎性骨折患者实施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和去骨瓣减压术,成功挽救患者生命。

妇产科专家李恩春连续奋战四个多小时,在协助抢救一名产后大出血患者后又在吸氧下主刀救治了一名中央型前置胎盘患者。

……

这是陈水芳最乐于看到的,把新技术引入,并且扎根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医者仁心 把15万浙大好医生奖金全部捐出

定期带队下基层义诊 慰问贫困农牧民

“义诊一哥”是同事和同行对陈水芳的昵称。凡是义诊活动,总能看到他的身影。“能帮一个是一个,帮助他们的同时,我也充满了幸福感。”

今年获“浙江大学好医生奖”后,陈水芳将15万元奖金全部捐给青海省贫困农牧民。来到海西州人民医院后,他几乎每周都带队下基层,到各个牧区开展义诊活动。

前不久,陈水芳看望慰问了尕海镇五户贫困牧民,给每户人家送上1000元慰问金。当得知一位贫困独居、患有心脏病、腿脚不方便的老人惦记着离家百米开外的芋艿地时,陈水芳和当地村医一起帮老人的芋艿地清理了杂草。

在海西州人民医院调研时,陈水芳发现不少患者腿脚不便、年老体弱需要轮椅,但当时医院的轮椅很少,并且租借手续繁琐。

陈水芳自费花3万元,找轮椅生产厂家购买了20把轮椅放置在医院大厅,零手续,随时可借用,甚至为了方便患者,他同意他们把轮椅带回家,过后再还回来。

“医生除了看好病,还要有情怀,有温度,我们代表着浙江的援青精神,要把这种精神传递给更多人。”

从医28年,陈水芳一直以病人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心里装着病人。他总结出“感动式医疗”治疗方法。对于自己的患者,除了完成常规的治疗外,还要与病人握手,认真倾听病人的诉求,仔细分析他的问题,认真叮嘱后续治疗,让医疗有温度。

医者使命 为海西州打造全域健康“一张网”

优质医疗服务辐射到基层

在接下来的三年医疗援助中,除了作为一名呼吸内科专家为患者服务,尽力解决患者痛苦外,陈水芳肩上有个更重的担子,就是作为院长,管理好医院,加强内部管理,使学科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弱的变强,强的更强,使医院整体发展迈入一个新阶段,让更多基层农牧民也能第一时间享受到优质的诊疗服务。

早在出发去青海之前,陈水芳就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援青三年,我要做些什么?

陈水芳了解到,海西州的面积有3个浙江省这么大,人口却只有50万。德令哈是海西州的州府,人口也不过10万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当地农牧民去大医院就诊,非常不方便,往往耽误病情。

如何让基层百姓看病更便捷?陈水芳一次次下基层调研,反复推敲,组织信息中心、5G通信单位、第三方移动云平台及项目公司等举行多层面专家论证,积极规划建设海西州全域健康信息互联互通5G“一张网”移动信息共享平台。

“希望通过这张网,让更多边远地区的农牧民获益。他们通过手机就能和专家线上互动、诊疗,助推分级诊疗和精准帮扶。”陈水芳说。

今后,依托“一张网”平台,还可以对接医疗公共卫生网络及基层政府健康保障力量资源,通过疫苗及其它公卫措施,借助信息化全域全员服务机制,努力协调构建“消灭一种病”综合公卫服务保障体系,争取消灭结核病、乙肝、包虫病等地方高发多发可及病种。

“这些设想一旦如愿,必将有力持久地促进海西州医疗卫生和健康事业精准扶贫和科学发展,三年后即使我离开海西了,这张网还将继续顺畅运作,服务当地百姓。”

陈水芳说,既然来了,就要沉下心来干实事。带着浙江人民的嘱托,陈水芳和他带领的援青医疗团队,将继续为当地老百姓带来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留下更多的援建成果。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金晶 通讯员 王蕊  编辑:王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