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开的是一把精致的伞,收拢的是一节清秀的淡竹,你也许想不到这就是西湖绸伞的绝妙之处。风穿过安吉山头的竹林,竹叶随风瑟瑟作响,在选中的竹子上做上记号,再由竹农伐倒,背下山装车,运往杭州——在宋志明18岁那年,他成为了西湖绸伞创始人之一的制伞大师竹振斐的徒弟,而这“号竹”就是他跟着师傅学艺做的第一件事。
撑开一把伞 收拢一节竹
西湖绸伞最关键的就是一道叫做贴青的工序。“我们在制作绸伞时要先将伞骨上的竹青(竹皮)撇下来,并逐一标号。在伞架上镶上绸布伞面之后,再按原样将竹青一一对应伞骨粘回伞面,这样伞收拢从外观来看就是一节竹子。当然,这每一道工序背后都是技艺和耐心的考验。”
三年学徒,宋志明几乎学会了制作西湖绸伞的全部工序。“说是18道,但每道工序背后都有好几道小工序,就拿贴青来说,要把竹青顶部修剪之后再将竹青插入伞头固定,再涂抹胶水粘贴。一道大工序背后就有四五道小工序,这也意味着,制成一把西湖绸伞前后经历上百道小工序。”宋志明说,即使是流水线作业的熟练工,一个人制作完一整把伞也需要整整一天,遇上设计工艺复杂的可能要更久。
不仅是在制伞技艺方面日益精炼自己的“内功”,在宋志明看来,制作一把花样精湛的成品伞是各类工艺美术的融会贯通。“西湖绸伞装饰中有种技艺叫作刷花,从设计稿中分色,到从不同的伞面颜色判断如何调整花纹配色,刷花可以说是艺术性比较强的技艺。这件技艺师傅从未教过任何人,都是自己亲力亲为的。”他说,“当时我很想学,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我从帮助师傅的生活方面的一些事以及努力学艺等终于打动师傅教我。”
现在订单多了 会做的人却少了
考究的材料、繁复的工艺,令西湖绸伞一出世,就是奢侈品的定位。这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奠定了西湖绸伞高档的定位与往日的辉煌,也为今时的衰落埋下伏笔。
“师傅还多的时候买绸伞的人在变少,现在订单来了却没人会做了。”宋志明说,“我是开过伞厂的人,大概20年前,那个时候订单多到来不及做。一把西湖绸伞出厂价只要六七十块钱,西湖边卖百来块。后来,各种成本不断涨价,人工成本也是越来越高,不得不提高售价,销量也就随之锐减,再加上出现了各种简易款的仿制品,不少制伞师傅纷纷改行。”
“如今,我们结合新时代做了不少改变,将喷绘、扎染、剪纸工艺应用到伞面装饰上,图案上也和美院的学生合作,加入现代元素。”宋志明说,“为了让技艺传承,我们在杭州第一技师学院建立西湖绸伞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制作技艺纳入了学院选修课程。最近,还有一所小学将制伞技艺纳入了课程,我们正在为他们准备教材等。”
从一截小小的竹子,经过上百道工艺制成一把伞,配上珍贵的绸缎,以刺绣、刷花等加以装饰。只有撑开这节外观看起来只是简单竹子的瞬间,你或许才能领悟小小绸伞所带来的艺术震撼。
宋志明
杭州猛犸艺术品有限公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湖绸伞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获得绸伞专利;获得杭州市优秀旅游商品金奖,2005“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优秀作品奖,浙江省民族民间手工艺博览会天工奖;2012年至2015荣获中国浙江及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他说
用于做伞骨的必须是直径五六厘米的淡竹,每年霜降后去砍,只取中段的三四节竹筒。这节竹筒手工劈开,经过匠人的巧手,就是一个完整的伞架,一根不多,一根不少。我们在制作绸伞时要先将伞骨上的竹青(竹皮)撇下来,并逐一标号。在伞架上镶上绸布伞面之后,再按原样将竹青一一对应伞骨粘回伞面,这样伞收拢从外观来看就是一节竹子。当然,这每一道工序背后都是技艺和耐心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