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边的中秋节
发布时间:2019-09-14 10:21:02

  都市快报见习记者 刘抗 文/摄

昨天天色刚暗,断桥上已站满了等待月亮的游客,中秋月也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又圆又亮,银色的月光铺满西湖水面。

都说月是故乡明,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个中秋节,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回家团聚,而是来到了杭州,来到了西湖边。

这些选择在杭州过节的人们,有的很年轻,有的已经退休,有外地来的游客,也有辛苦打拼的新杭州人,他们过节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一轮明月寄托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寄托着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美好期许。

不管身在何方,愿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轮最好看的月亮。见习记者 刘抗

昨天的杭州,从武林广场出发,沿着体育场路转延安路,车辆明显空了许多,没往常那么堵,等转到凤起路,车流人流又都多了起来,到了西湖边已经人流如织。

沿着北山街往西走,树荫长凳、台阶坐满了人,一个穿拖鞋,手臂黝黑,肩上搭毛巾的中年男子带着老婆游玩,手上捏着一瓶水就要见底。

“老乡,你们从哪来?”

男子笑呵呵地说,他们老家江西,租住在半山那边,早就听说西湖好看,但来杭州打工一年多,从没到过西湖。

“平时忙,没工夫来,今天厂子放假,我老婆非要来逛。”

两夫妻早上8点多出门,坐22路公交,再转28路公交到植物园。

“看到了断桥,有人在厕所边唱歌,一大片荷叶……”他们从植物园走到了曲院风荷,在曲院风荷偶遇了爱唱歌的环卫工大姐,后来绕道孤山,再到白堤、断桥,这么一路走过来。

大姐擦把汗问我:“小伙子,你知道公交站怎么走不?在这歇会准备回去了,午饭还没吃。”不吃是因为觉得贵,两人出门带的水也快喝光了,舍不得买矿泉水。

大姐说,中午给孩子爷爷发了200元红包,让买点好吃的,晚上准备和儿子开个视频。

“我儿子在老家,一直说杭州有西湖,西湖很漂亮,我们中秋放假短回不去,我就过来(西湖)拍些照片,回头回家了给他看,他肯定很开心。”

她笑得很满足。

两个女孩在断桥上拍照,斜腿、侧脸、剪刀手,笑得很灿烂。

小王和小别,一个是温州姑娘,一个是湖北女孩,小王在重庆读书,小别在海南读书,都是应届毕业生。毕业后两人到上海工作,合租到一起成了室友。

“假期太短,3天还不够路上时间。”小别说,“我妈老早就说了,有这钱和精力,还不如买点好吃的实在,好好休息。中秋后就是国庆嘛,国庆再回家。”

小王是温州人,第一次来杭州,有点西湖情结。“我隐约觉得自己和西湖有约定。”她笑了笑,“都说断桥残雪,许仙和白娘子……这里能遇到爱情。”

小王撑一把遮阳伞,慢悠悠走着:“哈哈,我还想着,说不定能在桥头遇到他呢。”

这个他,是小王姑娘的前男友,绍兴人,在温州读的书,两人是高中同学。

小王说,他腼腆清秀,那个时候的感情懵懂单纯,两人曾经有过约定,但是高考之后去了不同的城市,有时候隔了一座城,就是隔了一生,感情就这么淡了,无疾而终,一别两宽。

长叹了口气之后,小王远眺西湖:“不知道他现在在哪里,一想我们能看到同样的月亮就觉得很高兴,所谓天涯共此时就是这个意思吧。”

小别说,海南大学有东坡湖、东坡像,她特别喜欢苏东坡的词,这次总算来到有苏东坡的杭州,算圆梦了。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小别念了两句诗,“要是下点雨该多好。”

北山街上一个大伯拿着一支自制的大毛笔(撑衣杆前边裹着一个海绵圆球),沾着水在地板上一笔一画写着,“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大伯在写,小别在念,念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她说:“不行了,我晚上要给家里视频,我想家了。”

宝石山黄龙洞,刻着“缘”字的石头前,遇到两位来自成都的大伯,一个姓江,75岁,一个姓蒲,73岁,两人是多年的老兄弟。

江大伯搭着蒲大伯的肩膀,让我给他们拍照,“谁说这‘缘’字只是姻缘,我们两个老兄弟认识50多年啦,这还不是缘分?”

蒲大伯搭话:“1964年10月8日,我俩同一天参加工作,也是中秋过后不久,那时候过节条件不好,有块月饼吃高兴得很,现在条件好了,吃的东西不稀罕,过节反而没味道了,也没啥想吃的了。”

江大伯带着相机,他说现在过节不讲究吃了,心情好天天都是过节。

他说逛西湖看美景就心情很好。

“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都看到了……我这一路拍拍拍,我就爱拍照,晚上看看天气好的话,去平湖秋月看看月亮。”

“早上孙子给我打电话,让我在外玩得开心,注意安全。”江大伯说,家里人都支持他来杭州玩,这个中秋节如果还能拍到西湖上的大月亮,就过得很圆满了。

“中秋节是我心里最美的节日,想起爸妈,想起月饼,想起桂花,想起石榴果……”陈女士是70后,她说小时候的中秋节是自己一生的念想。

“我是70后,逢年过节,小孩子那多开心啊,那时住平房,晚饭后在院子里,摆起一张长桌,摆上月饼、葡萄、石榴各种好吃的……一家老小围着桌子,想吃什么吃一点,大蒲扇,大碗茶,看月亮,聊家常。小孩满地跑,去别人家串门,谁家看了都欢喜,大人抓一大把吃的塞到你的裤兜里,跑一圈下来,每个邻居家最好吃的东西都尝了一遍。”

陈女士是外地人,在杭州工作多年,买了房,她说现在的中秋节仪式感少了很多,孩子们也没地方串门。就拿自己儿子来说,虽然放小长假,但培训班不能停,中秋节能到西湖边玩玩已经很好了,中秋独有的节日氛围孩子们感受不到。

“我在想,过节的仪式感还是很重要,要用什么方法让孩子感受传统佳节的内涵,以后无论孩子去了哪里,离家千万里也好,故乡的月亮就是他心里的牵挂。”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见习记者 刘抗   编辑: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