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今天的《新春走基层》“一年灯火盼人归”,我们要去看看贵州威宁县的客运站。在这个劳务输出大县,春节前的十来天,经过长途周转,许多外出的人们背着行囊,就已经到达了家乡的汽车客运小站。离家越来越近了,人们有着怎样的期盼与等待,喜悦与思念呢?
春运期间,威宁县的凤山客运站开始忙碌起来。每天,这里平均有500个班次的车辆进进出出。到这里,就意味着踏上了回家的最后一站。家,还在前方,心,已经到达。
张左秀(在深圳务工):想小孩,想老人,想老公,想家人。
蔡怀勇 (在浙江杭州务工):就是跟他们一起团圆吃个饭。
过年回家,陪父母吃顿团圆饭,这是中国人最朴素的情感。很多人内心深处都带着对父母的愧疚和对家人的惦念,手里攥着生活,肩上扛着责任。
严雪娇(在深圳务工):我觉得我在外面的话我帮一下我弟,帮一下我爸爸妈妈减一下负担.
严雪娇为了两个弟弟,初中毕业就主动放弃了读高中的机会。
央视记者:那他俩当时知道你为他俩放弃了读书吗?
严雪娇(在深圳务工):不知道。我不想跟他们说,我想让他俩继续加油。
匆匆赶路的回家人都带着大大小小的行囊。一路长途跋涉,也少不了回家的礼物。
张吉华(52岁 在浙江义乌务工):这个我买给孙子去玩的。想家里面把生活搞好一点 。我们老百姓生活提高了,我太高兴了。
央视记者:您自己(的变化)?
张吉华(52岁 在浙江义乌务工):我自己,就这样,这个包包里面,我这么大的年纪也能玩这个智能机了。
央视记者:来年还有啥打算啊?
张吉华(52岁 在浙江义乌务工):再继续前进,努力奋斗嘛。
这位大姐叫刘正梅,在浙江杭州打工。为了节省路费,她选择坐火车来到威宁,再转客车回云南昭通老家跟两个孩子团聚。
刘正梅(在浙江杭州务工):大的那个今年上高中了,成绩还好。你觉得在外面再辛苦,心里面还是觉得这样很舒坦。像我的家庭都有点特殊,家里面都有低保。 我家我丈夫10年前就已经过世了,就我一个人。
丈夫因病去世后,十年来,刘正梅一个人撑起了五口之家。
刘正梅(浙江杭州务工):我们那边房子也修好了,也是政府给钱。一个户头给了四万块钱。去年我回家修好了,今年又出来挣钱,小孩在学校里面吃饭都不要钱,小学他们都在学校里面吃饭,都不要钱,你什么都不担心不操心。现在自己人还不老,年轻 ,你只要能动,你的家庭特殊,你不可能说你就全部靠政府了。你要自己努力,尽最大的努力把生活跟其他人一样过好。
这对夫妻的老家在威宁县海拉镇花果村的大石头组,夫妻俩在昆明打工已经有十多年了。
从威宁县城到海拉镇的班车每天有三趟,由于道路蜿蜒崎岖,120多公里的路,要开上四个多小时。
客运班车只能到达海拉镇,从这里前往花果村还需要一个小时的车程。以前,到花果村不通路,只能靠步行或者骑摩托。如今通村路已经修好了,卯昌云提前联系了车,一路上蓝天红土,熟悉的环境,熟悉的味道,家就在眼前。
路只能通到花果村,要想回到大石头组的家,就必须溜过横跨在牛栏江上的索道。这条近两百米长的索道是37年来大石头组26户人家唯一的进出通道,很快它就会成为历史。虽然现在是枯水期,但水深还是有一米左右,不能趟水过河,还是需要溜索。
一路颠簸,翻山越岭,溜索过河,这都挡不住人们回家的脚步。
一年没回家,周围的一切还是那么熟悉,温暖。亲朋好友虽不常见,但依旧亲昵。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见到了孙子们,就是春节里最大的慰藉。
卯昌云父亲 卯时学 70岁:个子要高点了,还是长高了。经常梦见梦见在身边的。
卯昌云的奶奶今年已经九十岁了,曾经照顾孙子、抚摸重孙的人已经老去,眼睛只能模模糊糊看见一米之内的事物,但却仍然记着孙子、重孙的身影和声音。
卯昌云奶奶 可连英 90岁:这个是我重孙。亲一下老祖(太奶奶)!亲我呢,亲我呢。
岁月流逝,容颜易老,唯有沉淀下来的亲情更浓。如今大石头组已经被列入易地扶贫搬迁范围,26户村民只要愿意都可以搬出大山。他们的新家园,在距离大石头组120多公里外的威宁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小区。这是他们在村子里吃的最后一顿团圆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