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老宅新生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2-07 14:11:07 星期四   

杭州日报 记者 王力

从杭州一路向北,百余公里,年二十九傍晚,我带着孩子回村里过年了。

两个小时后,我把家里的老宅子照片发在朋友圈上,几分钟内就集满了近百个“赞”。

“你家住在历史建筑里啊!”评论里说得最多的,是院墙上挂的一副落款为长兴县政府的“长兴县历史建筑”认证木牌——

“杨家桥杨宅:宅地民居古建筑,始建于清代,建筑为木结构,一字墙,内八字门楼。屋内水泥铺装,有天井,带两厢,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杨宅,确切地说,是我的婆家。9年前,我第一次来到这个院子时,就喜欢上了这里。老房子白墙黛瓦,院门对着一条河开,河水通向不远处的太湖。就在家门前,我第一次见到了鸬鹚捕鱼,听先生小杨说起他孩童时在院子里追鸭子、在河里跳水的趣事。

不过,在当时看来,这些童年的故事,都只能是“记忆中的乡愁”。几十年的风雨,老房子毕竟是老了,漏水、虫蛀难以避免,厨房卫生间更是离现代的居住要求相差太远。父辈早已搬到了城里,先生这一辈更是匆匆的过客,偌大的院子只留爷爷奶奶和他们养的十几只鸡留守。

改变,在不经意间出现。大约三四年前,乡村振兴、五水共治,让乡村的环境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把目光放回到乡村,周围不少人家都修起了新楼。爷爷奶奶看在眼里,也寻思着把老房子修一修。但怎么修?一开始,家里人的意见并不统一:拆掉重建,是最常见、最简单也最清爽的方案;修旧如旧,对工艺要求高,花费多少、修好后效果如何,谁也没底。

反复的思想斗争之下,最后还是小杨拿了主意:现在村子里瓷砖贴面的新房多一幢不多,但这样老房子拆一幢就少一幢了。修!

工程在开春后正式开工:爷爷请来了村里年已八旬的老工匠,掌管传统工艺的修复;小杨叫来了80后设计师,负责让老房子更适合现代生活。设计师说,朝南的墙开两扇窗,把光线引进来;老师傅坚决制止,老规矩南墙不能开窗。一老一新,在观念的冲撞和磨合之下,工期也变得异常漫长……

为了让老房子保留原汁原味,从周围拆迁的村庄里挨家挨户收来了保存完好的老瓦片、老木头,外墙用的是传统的草纸和石灰混合工艺,天井铺的是老式青石板;一字墙、八字门口的房屋结构没变,但整体抬高了30厘米,防水防潮功能更好了;水电走线布置更科学,侧门外新增了防雨门廊,直通带浴室的现代卫生间。

同时修缮的还有院子里另一幢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二层楼。房屋进行了整体加固,更换了更加保温的门窗,但选择保留了老式地板花砖和铁质栏杆。因为下一代的出生,我们还在一楼门廊下延伸出了一个50厘米的平台,孩子们可以从平台上直接跳进下面的沙坑,让空间保有绝佳的互动关系。

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秋天也过去了。老宅经过了整整四季,仿若一棵枯老的植物,又在同一片土地上萌发出了新叶。从空中往下看,两栋房子之间,一株果实累累的老橘树、一株郁郁葱葱的含笑,浓密的树冠就像是一座天然的桥梁,连接着两代人、两座不同时代的老宅。看上去什么都没变,但现在他们之间联通了——每到周末,年轻人都回来了,孩子们也回来了,欢笑声回来了。

2018年的夏天,长兴县政府进行了一次历史建筑摸底。杨家桥杨宅作为古民居的代表,被列入首批57处历史建筑。

大年夜,古香古色的厅堂里,四代人又围坐在一起。大家聊着墙板上30年前小杨刻的小船,聊着门口政府刚修整的路、聊着不远处正在建设中的太湖龙之梦乐园。几代人的成长记忆,在这个宅子里得以承载、延续,并创造出一个家庭的更多未来。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王力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