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 记者 郑霞
我的老家在宁波市鄞州区潘火街道。紧跟城市化的脚步,老家的房子几经拆迁,从古色古香的二层农居搬进了26层的电梯公寓。我们所在的地方,也从乡变成镇再变成了街道,农民也成了拿退休金的居民了。
而小区门口的那条河,也历经沧桑,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这不,这次回老家过年,发现两岸的破房子全部拆掉了,变成了一个生态公园,清晨和傍晚,小区的居民在这里跑步钓鱼。臭水河终于大变模样。
其实这条河,出身名门。宁波地处江南水乡,河网密布,旧时便有“三江六塘河,二湖居其中”的说法。西塘河、南塘河、后塘河、中塘河(东乡)、中塘河(西乡)、前塘河等六条塘河,与三江(奉化江、姚江、甬江)构成了宁波水系网络的骨架,造就了“三江成网、六塘织造”的甬城水系格局。我家门前的这条河,就是中塘河。
史料记载,中塘河横贯鄞西平原中部,在引流、灌溉、蓄容、航运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也是引水入甬城的重要河渠之一。
作为六大古塘河之一,鄞西中塘河留给我们的风华背影,绝不止航船来往时熙熙攘攘的繁华,更有那船上乘坐的“庆历五先生”、留下《神童诗》的汪洙,还有无数顺河西去、踏入桃源书院的学子们的身影。桃源书院里的琅琅书声,则使鄞西中塘河成为鄞州教育和文化发展的一条重要的历史脉络。一路向西,到高桥,这个诞生了梁祝爱情美丽传说的地方,又使这一条古塘河弥漫着浪漫的气息。鄞西中塘河,由此成为六大古塘河中最为出彩、最具魅力的河流。
我读书的高中就在这条中塘河尽头的东钱湖镇(当时还叫莫枝镇),高中三年,我就是沿着这条河,或是坐船,或是步行两个多小时,每个星期往返于学校和家。那个时候,水很清,河很宽,船很少,两岸是稻田。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两岸的稻田变成了厂房,中塘河两岸的房子越来越高,可河面却越来越窄,水越来越臭,水面堆满了垃圾。古塘河一度成为脏臭河。
好在,这条河没有彻底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这两年,宁波市政府出台政策,对塘河进行大改造,大优化,以“水清、河畅、路通、景美、文盛”为总体目标,以水岸开路、造景融文、治水通河作为实施路线框架,这次回家过年,终于见到了重现的“塘河三十六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