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切为了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
发布时间:2019-04-10 09:48:08

青山如黛,碧水迢迢。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四十年来,无论是当初的余杭县,后来的余杭市,还是如今的余杭区,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十年间,余杭积极调整能源产业结构,加快绿色转型,跻身国家级生态区,绿色GDP的政绩考核深入人心。

四十年间,余杭持续打好“多绿工程”“生态区创建”“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组合拳,越来越多的“碧水蓝天”回归人们的视野。

四十年间,余杭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在这片广袤土地播下美的种子,各具特色的美丽风景线悄然兴起。

“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好愿景,正在余杭大地上动人演绎。

理念之变,顶层设计不断推进 

曾经的余杭,也走过那样的道路:上世纪50年代,因为缺乏煤炭资源,大量砍伐树木烧炭作燃料,多年栽种的山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70年代,一方面是工业生产特别是乡镇企业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环境保护意识滞后,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但很快,余杭便意识到必须做出改变,上世纪80年代后,余杭持续加强环境监测,逐步治理污染源,并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环境综合治理。到本世纪初,余杭又启动“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多绿”工程创建,着力增强全社会环境意识,进一步推动环境改善。

2003年7月11日,中共浙江省委第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作为第五方面,写入了“八八战略”之中。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考察时进一步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余杭生态环境发展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2003年,余杭成立生态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着手编制《余杭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

2005年,《余杭区生态建设规划》正式发布实施,第一次将全区划分为生态保育、生态控制、生态协调三类区域,提出要把余杭建设成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最适宜休闲度假的现代化生态城区,“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2008年,区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确立了“环境立区”战略,其中提出要在余杭打造最优的生态环境;

2017年,当“美丽”二字首次被写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一年,余杭区委、区政府也再一次从战略的高度提出朝着以“五大余杭”为内涵的名副其实全省榜样奋勇前行的目标,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启动“美丽余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又提出要打赢生态环境治理硬仗。

在科学理念的指引下,顶层设计不断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也不断清晰明确,余杭区走上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016年2月,余杭正式获得国家生态区荣誉称号,这是生态文明建设最高级别的认同。

眼下,“美丽余杭”建设正以城乡品质提升年活动为抓手,全面深化“10+X”专项行动,坚决打赢“生态环境治理”硬仗,以美丽公路、生态廊道为骨架,以山水资源、人文环境为底色的“美丽城市+美丽园区+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空间形态逐步形成,谱写出美丽中国样本的美丽余杭篇章。

久久为功 制度保障日臻完善 

蓝图绘就,还需制度保障。没有制度保障,绿色发展理念就是空中楼阁。

2005年,我区财政总收入40.02亿元, 便已拿出近3亿元投入生态建设,同时,制订并实施《杭州市余杭区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杭州市余杭区生态建设工作督察方案》《杭州市余杭区生态建设工作会议制度》等多项制度。

2015年,余杭提出打造“最严环境监管城区”品牌,出台了《余杭区网格化环境监察执法工作实施意见》《关于全面实施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的通知》《余杭区重点企业环境监管方案》等文件,打破以往固有的监察方式,率先在全省实行以不定向抽查和定向抽查为主的随机抽查模式,并辅以督察、飞行监察、专项执法、联合执法等环境监察方式,加强重点执法监督。

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渐完善。

同时,生态考核制度这根“指挥棒”也重塑着余杭党员干部的发展观、政绩观。

“既要经济指标的GDP,又要绿色GDP。”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理论指导,从2008年起,余杭区建立了差异化的综合考评体系,区政府对全区各镇街按照产业主导型、综合发展型、生态保护型三种类别进行综合考评,西部各镇被列入“生态保护型”考评,加大生态保护指标权重。

“松绑”GDP考核后,这些地方的发展不是慢了,而是更快了。

以鸬鸟镇为例,近几年来为了保护生态,其工业产业一直在萎缩。2005年,该镇工业总产值9.05亿元,2017年,其工业总产值仅8.45亿元,但与此同时,其农业总产值则从1.65亿元增长到5.02亿元,增长3倍多。自从2003年推出以山水自然景观、农居休闲为主题的山水风光游后,当地农民们纷纷从田里“上岸”,经营农家乐、开办农庄、旅馆,乡村旅游迅猛发展。村民走上了更加快速的富裕之路,农村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在绿色政绩观指引下,我区除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农家乐等,2009年,还在全国县域范围内最早推行了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实施范围涉及余杭西部5个镇,总面积约448平方公里,占全区行政区域的36.5%,涉及38个村,总人口12.2万人。

美丽山水与美丽经济相融合,风景风情更是转为人气财气,给老百姓带来了好日子和好盼头。

当然,最能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路”的,莫不过于农民的人均收入——2005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679.48元,2017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358元。

“两山”理论正在余杭释放出巨大能量。

壮士断腕 动真碰硬坚决治污 

“六月苕溪路,人言似若耶。”

如今的苕溪水,就如同宋代文学家戴表元当年所看到的那样,像是浣纱溪,溪水碧绿、清澈见底。可是,能想到吗?苕溪的水也曾浑浊!周边村民在苕溪里养鸭,喂食鸭子的是小麦、啤酒渣、玉米粉、大麦等饲料,鸭子的排泄物直接排入苕溪。

为保护苕溪流域水环境,更保障全区饮用水水源安全,2005年以来,余杭先后在苕溪流域、运河流域、临平副城、良渚街道、运河街道、闲林街道等区域实施畜禽禁养;2013年,进一步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实行畜禽禁养;2008年起,又先后关停苕溪流域的造纸、水泥、电镀、石矿等100多家污染企业……溪水逐渐恢复了清澈。

但余杭也清楚,要让余杭的山、水和空气都像苕溪水一样恢复当初的模样,这是一场硬仗、苦仗、持久仗。

“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正如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考察时所告诫的那样,在践行“两山”理论的过程中,余杭坚定信心,坚决对“黑色GDP”说不,持续不断地开展环境污染整治。

2018年2月13日,运行了25年的海联热电正式关停,临平告别煤制集中供热时代,更环保的天然气供热企业新奥能源作为接棒者,承担起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乃至临平城区的供热需求。

纵观全区,重污染、高消耗项目坚决拒之门外,低端落后产业加速调整淘汰,而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翻看余杭年鉴,2005年,我区高技术产业产值仅为85亿元,到2013年,我区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十大产业实现增加值332.82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9.9%,而2018年,仅一季度,我区信息经济(智慧经济)产业就实现增加值237.08亿元,增加值总量占全区GDP的比重为53.3%。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只是这些年来我区治污“组合拳”之一:

持续攻坚治水治气,剿灭劣Ⅴ类水取得阶段性胜利,临平城区空气质量跃居全市中游;大力提升城乡环境面貌,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城中村改造等一系列行动,使很多地方旧貌换新颜;全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在全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调查中,余杭得分与排名均较上年大幅进位……

知行合一,方能致远。从理念践行到制度建设、再到实践检验,余杭努力探索符合实际的绿色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余杭经济社会发展面貌。昔日人人避之不及的黑臭河重现绿水清波;碧空如洗的优美画面逐渐增多;脏乱差的城中村焕发新颜;百余村庄“洗脸梳妆”,熠熠生辉。

未来,随着结构转型升级加快,余杭经济将呈现出更加绿色、更有活力的新气质。

和谐相处 绿色生活深入人心 

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单纯就环境来解决环境问题,而是在新文明观指导下的经济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方式、文化与科技范式等的系统性革命。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2017年5月26日下午,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017年,区委区政府向全体余杭人发出“共建美丽余杭 共享美丽家园”倡议,号召大家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共同支持和参与美丽余杭建设,打造干净、整洁、有序、靓丽、景美、舒适的美丽新余杭,以实际行动努力实现余杭全域美丽目标,以及出台了余杭区市民“十不”行为规范,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全民清洁日”“清洁家园”等活动,争做讲文明、讲卫生、爱环境的余杭人。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余杭人都成为践行者、推动者。

大河小溪边,既有身负职责使命的各级河长,也有来自各地热心的“民间河长”;

大街小巷上,年轻人越来越喜欢骑着公共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还有四通八达的公交网络、越来越多的健康步道,绿色出行不再只是少数人的个别选择,而成为大众中的潮流和时尚;

全民清洁日里,无论党员干部还是市民群众,不分新余杭人还是老余杭人,从孩子到老人,一起动手为家园营造卫生整洁、美丽生态的城市环境……

面向未来,每滴微小的水珠,都汇聚成绿色生活的大潮。

余杭广大干群以“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造福一方”的为民情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用辛劳与汗水,偿还历史欠账,追梦美丽家园。

沿着八八战略的指引,余杭这条生态文明路正越走越宽。

来源:余杭晨报   作者: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