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杭州法院电子送达平台全功能上线 破解互联网时代“送达难”
发布时间:2019-04-10 09:47:40

杭州网讯 “原告提供的联系方式或者地址不对,这样无法有效送达司法文书,就延长了审判时限。”杭州互联网法院副院长章浩说,案子迟早都有判的时候,可是如何将司法文书有效送达一直是审判过程中的大难题。

2018年4月10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全国首个大数据深度运用电子送达平台全功能上线,将让数据多跑路,有效解决“送达难”问题。

此外,发布的《杭州互联网法院司法文书电子送达规程(试行)》确立了电子送达的基本规则,并对电子地址事前约定、资产反查地址效力、公告送达电子平台等进行了规定。

据了解,该平台自18年2月9日投入试运行以来,共送达4778次,送达成功率88%,大幅节约了司法资源,充分保障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自动检索 大数据一键找出有效地址

在法院审判过程中,原告提供地址不详,外出务工人员无固定地址和联系方式,受送达人下落不明、逃避送达、拒收法律文书,当事人家属和基层组织不配合等现象比比皆是。

通常原告只能提供被告的姓名、身份证号等基础信息,无法提供被告的准确地址往往成了原告维权的“绊脚石”,送达问题也成为制约民事审判公正与效率的瓶颈之一。

杭州互联网法院电子送达平台根据立案时当事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等信息,自动检索当事人名下的所有手机号码、绑定的宽带地址、电商平台账号、电子邮箱等常用电子地址。

涉互联网案件的当事人大多通过电子方式联系,甚至一个电话号码、电子邮箱、旺旺号等账号信息就代表了诉讼相对方,故与线下纠纷中实实在在的“居民”相比,账号信息代表了更为精准的“网民”。因此,“网民”应当而且能够更容易、更有效地接收电子文书,精准高效便捷的电子送达方式远优于线下户籍地址等传统的送达方式。

深度挖掘 及时找到当事人活跃地址

电子送达平台根据检索到的电子地址进行比对筛选。首先与立案时的当事人提供的信息进行比对,倘若一致则默认为送达地址。不一致,则自动对当事人名下的手机号码、宽带地址、电商收货地址等信息进行深度挖掘。根据活跃度对当事人名下所有手机号码进行排序,自动过滤出已被强制停机以及三个月内没有通话记录、无上网流量的无效号码。

同时,从宽带地址、电商收货地址等对当事人的户籍地址或者经常居住地进行校对,找出当事人的实际地址,为后续的执行保全等工作提供依据。此外,平台还支持对邮箱、电商平台账号等信息的核验。 

陈某是一名作家,发现某公众号未经授权转载其原创作品,遂起诉至杭州互联网法院。根据陈某提供的被告手机号码,杭州互联网法院电子送达平台显示短信发送失败。原来,被告已经注销了该号码。电子送达平台立即对被告地址进行了深度挖掘,检索出被告名下还注册过3个手机号码,其中一个为活跃号码,并且该号码绑定了一个家庭宽带,安装地址为杭州某小区。电子送达平台送达成功后,法官对案件进行了在线调解,被告最终同意对其侵权行为做出合理赔偿。原本需要通过漫长的公告送达才能审理的案件,很快得到了解决。

弹屏短信 确保“已阅读”

针对部分当事人辩称“忘记看短信”或者“以为是诈骗短信”的情况,杭州互联网法院电子送达平台还“贴心”地设置了弹屏短信。在确定有效手机号码后,系统自动将诉讼平台网址、线上关联案件验证码等推送给当事人,并可同时发送弹屏短信进行提醒。弹屏短信无法被拦截,以对话框的形式出现在当事人的手机页面,实时可靠,当事人须点击“关闭”才能继续使用手机,确保当事人已阅读电子送达内容。

黄某是一名房产中介,通过互联网平台向银行借款两万元,银行多次催收无果后将黄某起诉至杭州互联网法院。在收到应诉通知的短信后,黄某误以为是诈骗短信并未在意。电子送达平台经过识别验证,确认短信已发送至黄某实名认证的手机号码,但黄某未及时登录网上诉讼平台应诉,遂自动向黄某发送了弹屏短信,提醒黄某已被银行起诉。黄某看到手机上的弹屏信息才意识到自己真的被告上了法院,主动履行了还款义务并与银行协商撤诉事宜。

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 洪明思 通讯员 岳丰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