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厚植创新创业热土
发布时间:2019-05-24 15:29:58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创新创业的活跃,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哪里营商环境好,人才就往哪里走,资金就往哪里流。

近年来,杭州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打造政策、人才、平台、资本和环境“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得杭州成为一片创新的热土、创客的幸福家园。2018年,杭州人才净流入率、海外高层次人才净流入率和互联网工程师人才净流入率均居全国首位,连续8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政策支持

激发创新创业动能

吕明,是一名生物医药研发专家。两年前,他带领一群80后在杭州创办了尚健生物,围绕肿瘤领域布局了10多个创新药物。为什么选择在杭州布局产业化?吕明说,这里资源对接整合的效率高,鼓励政策的兑现力度大。“来杭州创新创业,只要心无旁骛搞好项目就行。”

创新创业的成功,需要个人努力,更离不开制度环境。在各大城市掀起“抢人”风波之际,这项工作在杭州早已先人一步——2015年出台的“人才新政27条”,2016年出台的人才“若干意见22条”,2018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杭州人才国际化的实施意见》,恰是杭州“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具体表现。

然而,在杭州,来自政府的支持并不盲目。杭州的策略不是用钱补贴企业,而是以其为杠杆,“四两拨千斤”,引导更多资本支持企业发展——既设立政府引导基金,也设立政策性科技担保,科技型中小企业周转资金,以及与各大在杭银行合作成立的科技银行。甚至,还针对创业企业在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跨越期4个不同阶段,构建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创新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如今,杭州平均每天的创新创业活动达到10.23场;众创空间开始向专业化、国际化发展,优秀众创空间占浙江省的70%;国家级孵化器已达32家,连续5年居全国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第一。

“最多跑一次 ”

厚植创新创业土壤

不久前,浙江圣达生物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发现,其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顺利通过了“区域环评+环境标准”审批备案。从业主资料提供到完成备案,该过程只用了半个月时间,而在实施审批改革前,至少花费45个工作日。

杭州对创新创业更大的支持,在于破除企业发展的制度障碍。去年,全国两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正是发端自浙江。作为浙江省会城市,杭州聚焦商事登记制度,在全国首推“商事登记一网通”;下大力气推进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改革,通过改革不断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厚植土壤。

今年,杭州还将围绕与企业发展紧密相关的营商环境优化工作,办事材料再精简10%,今年6月底前实现企业开办一个工作日办结,企业投资项目从赋码备案到竣工验收审批时间“最多90天”,打造宽松的准入门槛、高效的项目审批、合理的运营成本。此外,还将全面落实工程建设项目“1+9+X”改革,全面应用“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实施四个阶段牵头部门负责制,推进“联合图审、联合测绘、联合验收”。

杭州在体制机制弊端上做减法,在加强服务和监管上做加法,归根到底都是为了维护公平竞争、激发市场活力,使得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潜力充分涌流。

“走亲连心三服务”

精准施策助推发展

县委书记、县长主持,按不同主题邀请3到5位企业家共进早餐,面对面交流,在有限的时间里、宽松的环境下,破解企业发展难题——这样特殊的“早餐会”,作为“走亲连心三服务”的一项创新载体,每月都会在桐庐不定期举行。

今年以来,“走亲连心三服务”已经成为杭州党员干部的一项规定动作。创业创新,企业最需要什么?最迫切解决什么问题?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更是带头垂范,多次走村入企、现场办公。市和区、县(市)两级机关干部也纷纷深入基层,到联系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和企业开展蹲点调研,听真话、摸实情,了解基层实际情况,倾听企业和群众诉求,切实帮助企业、群众、基层解决困难和问题。

“要用心用情服务企业、群众和基层,以一流施工队的标准,推动‘走亲连心三服务’见人见事见效。”一段时间以来,杭州市广大党员干部在走访中把脉问诊对症下药,不仅“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

在税费负担、运营融资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杭州率先突破,严格将各项减轻税费政策及省新一轮35条减负惠企政策落到实处;积极协助民营企业加大“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开拓,加快“走出去、引进来”节奏;出台科技贷款补助政策,为企业提供科技和金融服务……

芳菲五月,万物繁茂。杭州创新创业,“新”潮澎湃,“新”动不已,“新”花怒放。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郑莉娜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