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份,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发,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历时一年零两天,行军二万五千余里,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吴起镇,为长征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胜利山上“切尾巴”
盛夏时节,登上延安市吴起县的胜利山,放眼望去满眼青绿。正是在这座胜利山山顶的杜梨树下,毛泽东指挥了著名的“切尾巴战役”。人们在这里建起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一座25米高的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矗立在山脚下,追忆着红军长征的往昔峥嵘。纪念园讲解员李亚楠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重温历史,缅怀先烈。
李亚楠介绍,中央红军从陕西吴起县铁边城镇进入陕北,看到吴起镇上有苏维埃的红色标语时,才认定已经到了陕北苏区。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刚到吴起镇,国民党追兵就追到了苏区“大门口”。毛泽东、周恩来和彭德怀对敌情作了认真研究,并立即部署消灭尾追中央红军的国民党骑兵部队。
10月21日早7时,“切尾巴战役”全面打响。中央红军将国民党东北军骑兵第三师、第六师和马鸿宾第三十五师骑兵团分割包围,经过数小时激战,取得了“切尾巴战役”的伟大胜利。
中共中央及中央红军从10月18日进入吴起镇境内,到10月30日离开吴起镇,共计13天时间,先后召开了三次政治局会议,打了一个大胜仗,宣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百姓拥军鱼水情深
中央红军经过一年多的艰苦长征,来到吴起镇时,给养匮乏。当时的陕北已是深秋,严寒来得早。陕北高原的老百姓早晚已离不开棉衣,但党中央领导和中央红军仍是身着单衣足穿草鞋,急需大批粮食、布匹等生活物资。吴起镇周围的县、区、乡镇组织苏维埃政府和游击队连夜奋战,征集了大批粮食支援中央红军。马驮人背,在陕北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形成了川流不息的送粮大军。许多能工巧匠放下自己的活计,为中央红军赶制御寒棉衣。
据一些老同志回忆,定边县的凤凰区动员了700多名游击队员、赤卫队员和老百姓赶着三四百头牲口给中央红军送粮4万多斤,乱石区送了3万多斤。当时的赤安县六区一位乡党支部书记刘景瑞回忆,1935年10月21日,吴起周围3个乡共送小米、荞面2.8万斤,50余头猪,270余只羊慰劳中央红军。这组数字是中央红军供给部两三个月后付钱时统计出来的。
中央红军离开后,在1936年至1937年红军西征期间,吴起又为一万多名红军提供军事补给。正是这样的军民鱼水情,谱写了一曲扩大根据地的壮丽乐章。
1936年5月17日,中共中央电令将陕甘省改设为陕甘宁省。吴起成为陕甘宁苏区的后方基地,其机关、工厂、医院、兵站直至1937年3月份才先后迁往延安等地。
“建设兵工厂时,家里把采光很好的8孔窑洞提供给红军作为兵工厂。再加上邻居的2孔窑洞,一共有10孔窑洞,为了保护兵工厂,还在我家门口建了一座炮楼。”原吴起县旅游局局长马广千介绍说。
当时,吴起设有兵工厂、被服厂、鞋袜厂、制药厂、医院和兵站等。在吴起的窑洞工厂里,生产印有“吴起制造”字样的有手榴弹、迫击炮、炮弹、手枪、火药、被服、鞋袜、药品等。
红军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央红军最终落脚陕北延安,由此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此后中央红军以吴起为出发点,进驻延安,走向西柏坡,再到达北平,从而解放全中国。
红色旅游开花结果
如今,红色旅游已在当年红军长征沿线开花结果,长征路上的红色景点、景区成为游客竞相追寻革命精神和接受红色教育的圣地。延安市一直把保护革命旧址、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重要工作来抓,把文化旅游特别是红色文化旅游作为发展地方经济、改善群众生活的产业来抓。2018年,全市红色旅游接待游客6343.9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0.7亿元。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暑假期间,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这片革命圣地体验红色之旅,学习长征精神。枣园、杨家岭、延安革命纪念馆等地,每天都有众多游客来到这里聆听长征故事,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弘扬长征精神。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里,红军在长征途中吃剩下的半根皮带静静地躺在展柜中。讲解员每天都向游客讲起那半根皮带的故事:“1936年7月份,红二方面军继红四方面军以后,进入草地,筹粮极为困难,担任政治委员的任弼时同志想起了吃皮带,他和警卫员将这根皮带分成若干小段,然后用水煮一下,味道虽然难闻,但被他风趣地称之为吃‘水煮牛肉’。”
在红色旅游正成为革命老区新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旅游发挥出更大更强的作用。在延安,许多红色旅游景区推出情景再现表演、体验式旅游等项目,让游客在游玩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看一场红色歌舞,学唱一首红军歌谣等,这些主题体验项目已成为红色旅游的必备内容。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延安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432.7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33.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17%和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