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中华文明“朝圣”地
发布时间:2019-09-03 10:25:00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历经几千年沉睡,杭州城西北部的良渚古城,穿透历史烟云,登上世界舞台中心。历史长河流淌而过,将那个时代的先民化为尘埃,留下宏大的城池、密布的河网、完善的水利、精美的玉器……这个山水城池交融的文明古国,物质与精神的文明,都留给人无尽遐想,等候着后人的“朝圣”。

都说1000年历史看北京、2000年历史看西安、5000年历史看良渚,“朝圣”良渚,是感受中华文明之源,寻找各自心中的“圣地”。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规划总面积14.33平方公里,分城址区、瑶山遗址区、平原低坝—山前长堤区和谷口高坝区4个片区。目前有限开放的区域是城址区的核心部分,面积3.66平方公里,这部分又被分为城门与城墙、考古体验区、河道与作坊、雉山观景台、莫角山宫殿、反山王陵、西城墙遗址、凤山研学基地、大观山休憩区和鹿苑等十大片区。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自7月份有限开放以来,游客一直络绎不绝。夏末将逝的早晨,天气仍旧几分炎热。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门外却是游客成群,4位老人,乘着接驳公交,从良渚地铁站换乘而来;三口之家,驾着小汽车,从双向6车道的京福线驶来;成群的学生,坐满在大巴车上,驶进绿树成荫的停车场。他们按次序排队检票,提前一周的门票预约,每天保护性限流3000人次,让他们对“朝圣”之旅多了几分虔诚与期待。

立于良渚古城遗址外城,感觉这里更像是一个湿地公园。公园建设以遗址为内容、以公园为形式。遵循的是“保护为主、考古先行”的基本原则,所以遗址上只有很少量的建筑物。凭借原有的水系及后期治理,公园内复原了完整的湿地系统。水草繁盛、水系交织、套种的水稻,一畦一畦连成片,远处天目山余脉,逶迤如黛,农居点缀其间。

在外城入口坐上循环发车的观光车,第一站便是内城陆城门,模拟建起的土墩,让人在城池中显得渺小。手机扫一扫标识牌上的二维码,便可获取漫画版导览图,实时定位,既有导航也有语音导览解说。

从这里沿着沙土路进入,“朝圣”便真正开始。而来这里“朝圣”的,除了最重要的中华文明之源,还有家园记忆、精神慰藉、旷古文明,更有每一个人的心之所向。

考古体验区里,20多岁的志愿者Huile,正在为小朋友指导,她是附近医院的护士,看到志愿者招募信息,她便过来报名参加,做志愿服务的日子让她乐在其中。

反山王陵展示馆里,几个脖子上挂着相机,穿着工装马褂的中年男子,是历史爱好者,他们看着出土的精美玉琮,为这个中国版图南方的中华文明之源叹服。

暑期的孩子们,在家长带领下,在城门与城墙、河道与作坊、反山王陵、西城墙遗址等考古遗址耐心观察模拟实景;在考古体验区亲身体验良渚文化发掘;在良渚·原创生活馆看文创产品;在最核心的宫殿区,感受王族的崇高地位。俯仰之间,便可时空穿越。而未来,凤山研学基地还将建立,可以为公众提供丰富的研学“朝圣”旅行内容。

考虑到公园面积较大,10个参访点之间均采用了观光车接驳。但唯独莫角山宫殿区,观光车只在路口停靠,高大的台地需要步行500米前往。而这正是公园运营方的用心之处——威严的宫殿是朝圣的核心,当你爬坡徒步走近台地,站立于台地之上,环顾空旷的四周,渺小的自己看着宫殿房屋遗迹,安静得能听到耳畔的每一声风鸣,引思绪无限,或许这样才是真正的朝圣吧。

逝去的良渚王国并未带走良渚文明,它如涓涓溪流汇入了历史长河,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期待着每一个朝圣者的到来,一起见证更多的未知良渚。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驻余杭记者 洪明思 康齐 通讯员 李力行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