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书·非书”国际现代书法艺术节昨在中国美院美术馆开幕
发布时间:2019-10-13 11:28:41

昨日上午,杭州南山路218号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门前,秋风卷着梧桐叶落在一块巨幅展牌前。展牌上的字,提示着路人这里正在举行一场书法的盛会。

走进美术馆门内,大厅里挤挤挨挨全是人,许多人只能站到两旁的楼梯上去。

“书·非书:2019国际现代书法艺术节”(以下简称“书·非书”)在这里启幕。

自2005年起,“书·非书”五年一届,今年已经是第四届。今年的主题是“守正出新,行健致远”,项目由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和王冬龄教授担任总策划,共26个国家和地区的82位艺术家参展,展览将持续至10月24日。

展览期间,还有国内外21位专家学者代表作为顾问出席学术论坛。

三个版块

层层递进“守正出新”

一楼展厅的作品,是此次展览的第一个版块——致敬经典。

这一版块的展品除了来自中国美院的藏品和浙江美术馆的藏品,还有一些源自私人收藏,部分甚至是绝品、孤品,首度向公众展出,极其难得。

如众人熟知的蔡元培书写的“国立艺术院”碑拓片,林风眠手写“永葆青春”,王国维绝笔扇面,弘一法师出家前与出家后的作品,沈尹默的润格,张宗祥的药方,吴昌硕的《美人芳草寄西泠》,徐悲鸿珍贵文稿,林散之唯一一件与沙孟海同框的长卷《论书诗卷》,多件文人互写的书信……这些珍贵展品的选择颇有巧思,与常规强调大件不同,更强调书写的真性情与日常性。

第二个版块名为“返本开新”。选取了21位基于书法研习进行媒介实验的艺术家,每位艺术家既要拿出一件传统书法作品,又要拿出一件锐意实验作品,形成了一个极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他们中很多人都是从书法这个领域来探讨书法在当代的可能性,既从事古典书法的研究,也从事当代书法的创作。白砥、卢辅圣等名家纷纷在这个版块中亮相。

第三个版块名为“和合共生”,有来自24个国家的60余位艺术家参与,作品呈现出类型多样、面貌丰富的艺术样态。

这些作品中,也有美院师生的创作。

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介绍了一幅名叫《扫描山水》的作品。作品由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和国书院的6名研究生共同创作——它设置了一个扫描装置,在一幅彩色巨幅水墨作品上不断扫描,风格十分新颖。

“在我看来,传统从来不是一个生硬的标本,它是有生长性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在传统中提取起到作用的DNA,或者说我们如何从中找到重要的文化切片,然后用这些东西来研究出一种新的可能。”管怀宾说。

三个版块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呼应了“守正出新”这一主题。

整场展览,既有传统大家的作品,也有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既有专门的书法作品,也有与书法艺术有交合但又不完全相同的艺术作品;既有中国书法界的作品,也有俄罗斯、伊朗、叙利亚、捷克、意大利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艺术家作品。

就如同王冬龄教授所说:“没有‘守正’的‘出新’是不对的,但没有‘出新’、‘守正’则没有时代性。”

传承文脉

不断探索书写的世界疆域

不忘初心,有源可溯。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美院就是国内最先招收书法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的艺术院校,对书法教育和学脉传承的注重持续至今。近几年,学院新生们更是会收到一份来自院长许江精心准备的独特礼物:一支毛笔、一方墨香、数张素纸和一本《千字文》。

“艺术的学习,根本上就是一种‘手’的塑造与学习。‘劳作上手’是我们这个艺术谱系坚守的传家功夫。如何从根本上体会这种‘上手’背后所蕴含的诸种心手变化、价值感受,从而与中国文化世界的浅显感受、深邃意念牢牢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书法的学习是最好的启蒙。”许江院长曾如此说。

时光回到1995年,中国美院主办“首届国际现代书法双年展”。

从这年开始,现代书法重心从北京南移到杭州,通过持续展览、论坛、公共艺术、教学等通道为现代书法搭建上佳平台。

2002年,中国美院成立现代书法研究中心,第一次将现代书法研究纳入学院艺术研究平台。具有独特血统的中国美院一直以来就有两条特色鲜明又并行不悖的文脉:林风眠的“调和中西”之说和潘天寿“为两峰增高阔”的理念,两者在国美历史上始终是交织、并行不悖。

“书·非书”正是在学院精神和文脉指引下应运而生,又反过来为学院艺术教育提供样本范例。

“在电子技术逐渐取代书写的这样一个年代,书法作为传承中国文化的一条最核心的线索和支撑,应该承前启后,不断创新和发展,这是‘书·非书’创立的初衷。中国美院推出这个项目,就是认识到了书法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并思考了我们今天如何去面对传统,面对当代,如何在传统中生产出创新的东西来,我们就是带着这样的思路进行了一场长达几十年的探索。”管怀宾说。

“书·非书”现代书法艺术展是杭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美术学院共同创办的文化艺术项目。它秉承从传统中汲养、多元实验的学术精神,不断地探索文字、书写的世界疆域,认知与发现书法的现代性及其在当代艺术生产中的创造力根源和感受力涵养,十多年来集结了国内外一批致力于传统书法及当代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和学者,逐渐形成一个具有活力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平台。与以往相比,今年的规模更大,亮点更多。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汪佳佳 通讯员 刘杨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