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 首席记者 张娜
最近,要问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的孩子,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你多半会听到这个答案:去绘本馆玩!
学校的英语绘本馆“开业”啦。上千本原版绘本,孩子们可以随便看。拿上一本,靠在窗边、墙边,窝在沙发里,阳光打在书上和脸上,就是一段最美的时光。
校长罗嘉绮说:“这里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平时愿意来,上课的时候喜欢来,整天浸润其中。”
后天,拱墅区将举办第五届英语绘本节,主会场就在外语实验小学。来自全国的老师将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如何快乐学英语。
自编校本教材 《我与世界》《七大洲掠影》 很有技术含量
前两天,联系上学校的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潘斐笑老师,她刚刚送走两批来学习、听课的考察团。上课时间到,她拿起两个瓶子,又带着我走进四年级的英语课堂。
开始,先来听一首歌《If you happy》。孩子们跟着歌声,唱唱跳跳,发音标准,一首歌唱完,兴奋劲儿被提起来了。潘老师依次放出表示不同情绪的图片,请同学们猜一猜。“如果你感觉生气、开心、疲倦,要怎么做?”
大家不断发散思维,搜索脑海中的词库,做出回答,比如去睡觉、去洗澡、去公园散步等。
这一轮讨论后,潘老师才打出上课的主题——《乌鸦喝水》。每一个环节,潘老师都在启发同学们,让大家动脑筋,想一想再说。孩子们在课堂上,要么在说,要么在想,眼睛都盯牢老师,十分投入。
最后,潘老师拿出两个瓶子延伸开去,提问:瓶子里要倒多少水,才符合课文的要求;教室没石头,乌鸦想喝水要怎么做……
“我喜欢让孩子们多想一想,英语课并不只是教知识,只让孩子记单词、句子。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批判性思维。”潘老师说,她前段时间上了一节课讲狮子,介绍完狮子的特点后,孩子们为“狮子会不会爬树”争论起来,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见解。最后,潘老师就丢开原有的计划,引导孩子们深入讨论下去。“这节课,每个孩子都有收获,而且讨论得超开心。”
这样有趣的英语课,低段孩子每周三节,中高段每周四节,其中一节是外教上的“国际视野课”。
26岁的新西兰小伙Josh,去年来到外语实验小学。他认真、负责,有时为了一节展示课,要接连准备好几天。潘老师的课后,我走进他的课堂。
一开始,他绘声绘色领读了《狐假虎威》的故事,接着就开始放飞,带着孩子们玩了一场“我画你猜”的游戏。
寥寥几笔,一个圆圈里,两个点是眼睛,嘴巴张得圆圆的,还用手捂住嘴。Josh刚一画完,第一小组就有男生举手,回答“tired(疲倦)”。他成功为小组得一分。
这些情绪正是上一节课学过的,Josh用另一种巧妙的形式,帮助学生再次加深印象。
就这样,全班分成三组,在Josh的一幅幅“灵魂画作”下,尽情参与,不时发出笑声和鼓掌声。
上课时我注意到,孩子们手里拿的书有些特别,这是学校外语组7名老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与世界》的校本教材。在日常的教材外,做些新的拓展和补充。
潘老师说:“去年,基于这套《我与世界》,我们又提炼了《七大洲掠影》的课程,带同学们深入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这主要是社团上课时使用,为英语水平高、兴趣足的孩子,来一轮新的拓展。”
近千本英语原版绘本随便看
绘本馆和学科教室无缝对接
学英语,爱英语,怎么能不看英语绘本呢?罗校长把这个简单、质朴的想法,在这学期变为现实。
校园位于老小区,面积不大,为了给孩子们找出一方阅读的小天地,罗校长动了很多脑筋。“校史馆平时的利用率最低,孩子们可能一学期去个一两次,不如改成绘本馆,天天都能去。校史内容放到行政楼。”罗校长雷厉风行,说干就干。
上周,记者来到学校逛逛绘本馆。一进门仿佛走进一家外文书店,一整面墙的英语绘本,色彩斑斓地摆着。粗略一算,有百余本。
这还不止。走廊里的墙绘是著名绘本《大卫上学去》,几乎每个孩子走到这里,都要笑着喊一声“大卫”,然后一头扎进绘本馆里。
书真多啊!书架上摆得满满当当。中午时分,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常有孩子拿着一本书坐下,细细翻看。
不过,绘本馆可不只是孩子们自己随便看看的,隔壁就是一间英语学科专用教室。一共40台平板电脑,收录了更多的英语绘本。潘老师说:“孩子们每周四节英语课,会来这里上一节,大家都很喜欢这里。”
前20分钟,20个孩子窝在绘本馆,带着自己的阅读计划,来读绘本。后20分钟,就来到学科教室里,人手一台平板电脑,跟着老师,来认识一本新绘本,简直是无缝对接。
我离开时,看到门上挂着两块牌子“英语话剧”和“英语表演”,这是当天下午的社团课。看来又有几十个孩子,将在这片英语的海洋里再多游一会儿。
考上浙大的学生发来短信:
感谢小学英语老师教得好
英语教研组共7位教师,有教龄20多年的老教师,也有教龄5年的新教师。其中2人是杭州市教坛新秀,其他几位是区级教坛新秀,专业能力都不错。在这个团队里,经验和创新不断完美结合,碰撞出火花。火花落在课堂上、活动中,点燃不少孩子的兴趣和激情。这些都被拱墅区教育研究院的英语教研员凌霄燕看在眼里。
凌老师常来学校听课和指导,她说外语实验小学的孩子英语水平真的不错,“外语课并不只是教教材,而是做了大量拓展和补充,有很多课程外的内容。注重学生口语表达,提问也在促进思维发展。”
从2008年,学校改名为“外语实验小学”,进行课程改革。10多年过去了,家长们最关心的是成效如何。
凌老师笑了,说:“外语实验小学用的是牛津教材,和其他学校不一样,但统测是一样的。这里的孩子,口语能力在全区名列前茅。”
这并非随便说说,在潘老师的手机里,有不少小学毕业后依旧和她联系的家长。常有孩子进了初中、高中,家长来反馈英语科目基本不用操心,因为基础打得扎实。
有位男生小亮,多年前毕业,今年考上浙江大学后,通过妈妈发来一条感谢短信:
“我们的孩子从小学学英语,有了兴趣后,到了初中,英语一直遥遥领先。小学时的一些学习方法,现在还在用。实在太感谢潘老师了,英语教得好,儿子才有今天。”
此外,外语实验小学的孩子们也积极参加各类英语竞赛,在21世纪、希望之星等比赛中,多次夺得全国、省级荣誉。
罗嘉绮校长:
让小草长成小草的样子
是我心底的美好教育
其实,在外语实验小学里,孩子们始终浸润在一个美好的环境里:想看书了,可以去绘本馆坐上一中午;想运动了,去“动力加油站”爬爬高、钻钻洞;心里不舒服了,全校有多位心理教师,每位导师能随时倾听孩子的心声……
如果想出门玩,可以吗?没问题,带着课题走出门去,深度“玩”一周。
去年,五年级学生陈艺闻,就和几名同学痛痛快快玩了水上巴士。学校紧靠着水上巴士3号线的大关码头,同学们坐上巴士,采访乘客、驾驶员、游人,做了多份问卷调查,收集了不少信息。最后,大家针对运河水上巴士的现状,提了不少不错的建议。比如能不能实现线路互通,让乘客可以换乘,会大大增加利用率。
六年级学生张轩,则和同学们玩起了风筝。学校请来杭州市“风筝制作技艺”非遗项目立项人程迪申,走进校园教大家动手做风筝。同时,数学、科学老师也走进课堂,讲解风筝里的结构、几何等知识。终于可以放风筝啦,大家拿着自制的风筝,在操场上奔跑,别提多快乐了。这还没有结束,六年级学生来到工艺美术博物馆,每个小组还有个任务——教会一个陌生人制作风筝,最终放飞。
为什么学校花巨大精力,教孩子们做这些?
校长罗嘉绮说:“无论是进行课程改革,开设绘本馆,还是进行综合实践周活动,我想做的,都是让小草长成小草的样子,让乔木长成乔木的样子,这就是我心底的美好教育。每个孩子都有潜能,学校要做的就是开展不同的活动,激发孩子们不同的潜能,让他们释放天性,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学校想发现、赏识、激励、成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要培养出‘有志向、勇担当、慧思考、毅探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