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杭州网>> 热点专题>> 建德市第十三次党代会
建德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11-12-23 17:19:37杭州网

 “十一五”以来,建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及时出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双百联结活动实施意见》、《高速公路沿线生态化改造实施意见》、《农民饮用水安全工程实施意见》、《下山移民工作意见》、《清洁乡村大行动实施意见》、《农村新社区星级创建活动意见》、《主导特色产业提升规划》、《实施农业实施意见》等政策意见,有力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预算内资金用于“三农”投入年均增幅超过8%;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平均增幅保持在8%和10%以上;粮食生产安全有效保障,年均产量稳定在11万吨左右。通过努力,我市农业经济快速增长、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现代农业提升有力、农村面貌有效改善、农村发展成效明显、民生保障不断提高、农村形势保持稳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好成效: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经济快速增长,农民收入明显提高。2009年农业总产值30亿元,比2006年增加6.34亿,四年增幅分别为9.4%、10%、10%和5.4%。连续四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达到2位数并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位于杭州地区前茅。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879元,比2006年提高2581元,四年增幅分别为12.2%、13.4%、12.5%和10.5%。2010年上半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3.5亿元,同比增长6.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431元,同比增长11.5%。

1、现代农业提升有力。一是全力实施七大主导五大特色产业提升,每年着重实施十个农业大项目,到2009年底,我市共实施主导特色产业提升项目736个,总投资3亿元,十大农业项目投资3.9亿元,主导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73%以上。二是加大经营主体培育,深化龙头带动作用,到2009年底,全市龙头企业达到49家,其中省级2家、杭州市级17家,农民合作社340家,比2006年分别增加20家和281家,2010年上半年,我市又新增了11家杭州市农业龙头企业。三是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洽谈会,加快农业招商引资进度,2006到2009年,全市引进农业项目140个,引资额达5.4亿元。四是加快农产品流通,拓展农产品市场。深化农业节庆经济,每年举办草莓节、柑桔节、开茶节等农业节庆;设立建德市名特优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该做法在全省领先,并受到省、杭州市推广,承办了省、杭州市展示展销中心;加强农产品推介活动,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增值。五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编印了建德市乡村旅游《规划》和《指南》,目前拥有经营点20余个,杭州市以上示范点2个。六是加大农产品品牌建设,全市共注册农产品商标178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5个,杭州市著名商标9个,省名牌产品6个,杭州市名牌产品6个。认定了“中国草莓之乡”、“中国有机茶之乡”和浙江省畜牧产业强县(市)、果品产业强县(市)等区域性品牌。

2、农村发展成效明显。一是圆满完成行政村规模调整,行政村数由512个调减到232个,调减率达54.7%。二是建立健全市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流转市场、信息平台和仲裁机构等流转服务平台,完成土地流转7.25万亩。三是全面实行村级财务双代理制度、每月集体审帐制度和建立村务(财务)监督委员会,81%的行政村财务管理达到了规范化建设要求。四是全面实施农村住房政策性保险,探索开展了农业项目政策性保险,“三农”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五是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革,探索林权抵押贷款机制创新,完成5个农村股份制改革试点。六是扎实做好农民减负和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实现农村劳动力培训11.2万人次,完成项目投资1004.3万元。七是加快农村设施建设,实现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覆盖率93%以上;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 积极开展“浙江省小康体育村”创建,新建健身点230处;大力开展涉农宣传和文化下基层活动,实现有线电视、有线广播、星光老年之家行政村全覆盖。

3、民生保障不断完善。一是帮扶共建活动深入开展,2006-2009年,我市共实施杭州市联结项目384个,总投资8.3亿元;实施本市联结项目471个,总投资1.9亿元。二是四年时间实现全市1904户、6624人下山移民,项目投入资金3.38亿元,有力加快城乡统筹一体化建设。三是完成9997户,23002人的低收入农户建档立卡和动态管理,同时建立健全“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帮扶机制,实施29个帮扶项目,完成投资1359.1万元,有效加快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四是建立了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60周岁以上无保障老人每月领取70元的养老金。五是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率达62%以上,农村住房保险参保率100%。六是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21339人,新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79015人,参合率达98.22%;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92.9%, 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188元/人.月,城镇低保标准提高到312元/人.月。

4、基础建设得到加强。大力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和“300水库平安”建设工程,累计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71座,总投资8987.6万元;加强农田渠系配套建设,共计对104座水库和6处机埠的渠道进行配套整修,建成“三面光”渠道331.03公里,累计完成投资2872.0万元;加快实施农民饮水安全工程,累计完成农民饮水工程188处,解决337个自然村25.4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投资24984万元;不断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清水河道工程119.9公里,疏浚河道79.6公里,修复加固防洪堤坝51.52公里,完成投资5758.0万元;同时积极开展“三江”河道水环境整治。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2万亩、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4.7万亩、森林食品基地1.5万亩。共建成杭州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46个,建成7个杭州市级粮食功能区,中低产田杭州市级示范项目7个,大棚种植面积28000亩,推广各类新机具3000台套,水稻机插面积1万亩。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5个,其中土地治理项目8个,产业化经营项目5个,科技推广项目2个,总投资1.3亿元,争取省以上财政资金4625万元。

5、农村面貌有效改善。一是在“十村示范、百村整治”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了农村新社区星级创建活动,至2009年底,全市共创建星级社区355个,村庄整治率69.3%,其中创建示范村26个,完成项目总投资2.35亿元。二是全民发动,深入开展“清洁乡村”大行动,农村脏乱差状况明显改观,完成项目投资3200.9万元。三是扎实推进高速公路和国道沿线生态化改造等工作,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完成项目总投资6249.2万元。四是有序开展村庄整治“整镇推进”、“风情小镇”建设、“珍贵树种示范市创建”等工作。

6、农村形势保持稳定。村级民主管理进一步加强,严格落实村级民主管理各项制度,村级财务管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达标(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扎实开展;村级财务双代管制度试点工作顺利完成,并在全市有序推开。较好地解决了一些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群众关于村级财务方面的信访明显减少。深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及基层组织、党员干部“联百乡、结千村、帮万户”活动;全面实施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积极做好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调整完善工作和农村工作指导员选派工作;继续深化“领头雁”工程建设,“三个80%”的要求落到实处,有序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目标;村书记和村主任基本报酬率达到100%。

二、主要亮点特色工作

1、农村新社区星级创建。主要做法:制订出台了《建德市农村新社区星级创建活动实施意见》、《建德市星级社区长效管理与考核办法》,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道路硬化、环境洁化为重点,以“三改一拆”(改路、改水、改厕,拆除违章建筑)为主要内容,以申报为主要形式的农村新社区星级创建活动,根据不同基础每村可申报不同星级、不同要求的创建目标。通过开展农村新社区星级创建活动,成效十分明显,并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俞正声的批示和省、杭州市的充分肯定。《浙江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建德因地制宜创建农村星级新社区》专题报道。取得成效:至2009年底,全市共创建星级社区355个,村庄整治率69.3%,其中创建示范村26个。一是村庄整治进度明显加快。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村新社区星级创建活动,并在钦堂乡、莲花镇、新安江街道等地启动了“整乡(镇)推进”工程,提前并超额完成了本市“十百”工程建设目标任务。二是镇村干部积极性明显提高。由于各村可根据自身的承受能力选择申报星级,各镇村干部对创建星级加快村庄建设的积极性非常高。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星级创建活动的大覆盖面,康庄公路、亮灯工程、环卫设施等丰富的创建内容使每个村的基础设施都得到了有效加强,村庄面貌极大改善。

2、土地流转平台建设。主要做法:组建市、乡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站)构,明确了各级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指定专人负责收集发布信息、政策咨询,并免费指导流转合同签订和鉴证等工作;建立土地流转网络信息平台,在市行政审批中心增挂土地流转市场牌子,土地流转供求信息由市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传至审批中心,通过网络和土地流转市场电子屏幕发布土地流转供求信息,加强指导,规范程序,以此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得到了中央电视2台《经济信息联播》的专题报道和杭州市委副书记王金财的充分肯定,全国各地如山东、江西等地也慕名来我市考察取经。取得成效:2006到2009年,全市完成土地流转7.25万亩。一是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形式参与开发业主的经营,并探索运行“土地银行”模式流转。二是畅通流转供求信息。通过网络平台、流转市场的有效运作,解决了供给和需求脱节现象,吸引有实力的投资方。三是提高农民流转收益。信息的畅通引发价格的竞争,价格的上升带动农民收益的提高。四是减少流转矛盾纠纷。流转程序的规范和仲裁机构的建立,促进了流转行为的合法化和规范化。

3、村级财务规范管理。主要做法:成立市、镇二级工作领导小组,并将此项工作列入乡镇目标考核;按照每6个村配备1名会计的要求加强乡镇会计代理中心力量,每村设置报帐员1名;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示范村奖励;对全市各村的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实行等级评定,设A、B、C、D四个档,其中A为示范村,D为混乱村,每年对A档进行表彰,对D档进行重点审计和整改,目前全市有A档村62个,D档村4个;出台了《关于推进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对村级货币资金、行政事务“零招待”、项目工程招标等10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组建市农村经济审计站,聘用了10名专业人员对全市村级财务进行专业化直审;建立由市纪委、政法、组织、检察、公安、农办、信访等单位组成的工作联席会议,对违规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取得成效:一是提升了村级财务管理水平。通过规范村级财务,实行双代理制度,规范了村干部财务行为,杜绝了“白条”、手续不全发票入帐等不规范问题。二是保障了村集体经济利益。通过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规范审批程序,强化监管,村级财务公开趋于民主、透明,有效地维护了村集体利益和壮大了村集体资产。三是推进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完善了村级事务“零招待”制度,促进了村干部廉洁自律。四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较好地解决了一些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群众关于村级财务方面的信访明显减少。

4、农村劳动力培训。主要做法:发挥市工业技校、市成校等场所在师资、技术方面的优势,组建了10个农民培训基地;建立了培训管理责任机制,实行在农培领导小组统一协调下的部门负责制,做好农民转移技能、农业专业技能、后备劳动力、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和来料加工、库区移民培训。充分发挥农民培训中心和培训基地优势,举办电工、电子焊工、钳工、计算机操作、家政服务、种养殖技术、化工技术、“SYB”创业培训等专业培训,做好已培训人员和转移就业人员的跟踪服务。建立健全了市、乡镇(街道)两级农村实用人工作网络体系,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取得成效:2006年到2009年,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11.2万人次,2009年获杭州市考核第一名。一是提高了农民的素质。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四年来有5万多农村劳动力拿到了培训合格证书,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二是增强了农民的就业能力。通过开办各类专业培训班,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学员经考核合格后,颁发职业技能证书,为就业创造条件。提高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信心和创业决心,为他们充分就业提供了智力支持。三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2009年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年收入总额达10540.34万元,人均年收入达16133.43元,人均月收入1344.45元。大同一带有千名妇女通过家政服务,一年赚回至少有2000万元现金收入。四是培养了优秀农村实用人才。通过对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经营带头人等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涌现了一批善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能够带领农民致富的复合型人才,以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5、农村住房改造工作。主要做法: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住房改造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鼓励农民集聚加快农村住房改造的政策意见》,拟定了管理办法,进一步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坚持改造、建设、保护、提升相结合,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创新体制、加强引导,加快农村住房改造,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改善农村人住环境,实现农民“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共建共享“品质新农村”。取得成效:为全面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是摸清底子。对全市范围内的农户进行调查统计,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群众的住房现状及改造意向等情况,为下一步决策提供了参考。从调查情况看,全市119862户农户,意向改造的农户有33479户,占总户数的27.9%。二是确定目标。结合大项目建设、下山脱贫和地质灾害治理、村庄整治、农村股份制改革、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实施等工作,用三年时间完成11000户农村住房改造任务。三是合力推进。各个乡镇街道均已出台了配套政策,并规划了安置地落实了安置户,同时在梅城、大同、大洋、三都等乡镇推行试点工作。

六、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建设。主要做法:一是借鉴超市科学布局。区分展示和展销两个部分。展示部分由精品农产品展示区、优质农产品展示区及宣传洽谈区组成。精品农产品展示区主要展示获得杭州市以上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称号农业企业的农产品。优质农产品展示区主要展示我市其他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宣传洽谈区主要是通过多媒体宣传展示设施,宣传和展示该市现代农业发展成果,宣传推介精品农产品。二是精心设计运作机制。明确中心以企业运作,政府扶持的模式运行;中心的方案设计、装修、经营都由企业承办和投入,企业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与省、杭州联动,在省、杭州市名优特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设立建德专区,形成在省、杭州及本市三级联动的运作机制。三是抓住关键出台政策。对展示区块的一次性投入按照核定的实际投入凭据,予以80%的一次性补助;对展销区块的一次性投入按照核定的实际投入凭据,予以20%的一次性补助;场地年租费用按照核定的实际支付凭据,每年予以40%补助。四是合理设置入市门槛。基本条件是:本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获得杭州市著名商标、名牌产品以上的农产品;获得省农博会优质奖以上的农产品;具有本市特色的本土特色农产品;企业(合作社)需与中心签订出厂价供货协议等条件。以此规范中心的经营,为提高中心的知名度奠定工作基础。取得成效:一是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从开业至今,实现销售收入2500余万元,利润150余万元。在杭州组建了浙江省名特优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并设立建德专区,建德专区共展示展销农产品1020个品种,实现销售收入810余万元,利润50余万元。二是促进了农业企业的发展。扩大了企业产品的知名度,进而拓展了企业原有产品销售渠道,企业形象和产品销售业绩也呈直线拔高。受中心运作模式的影响,许多企业也纷纷组建了自己的展示展销中心,如:千岛银珍展示展销中心自2009年3月成立以来,已实现了2300余万元的销售业绩,创利润460余万元。目前该市已建有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12家,坚定了企业做强做大的信心,树立了建德精品农业的形象。三是广大农民获得了实惠。充分利用各类农业节庆活动,主动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帮助合作社做好农产品的推广与销售。连接当地各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设立了柑桔、草莓、杨莓、枇杷等直销点,通过展示展销,为广大农民拓宽农产品销售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四是促进了创业就业。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丰富、营业面积大的特点,一方面招收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大学生创业。以“一台电脑当老板”的便捷方式帮助更多人实现创业梦想。积极发展大学毕业生加盟网店,并计划面向全国发展电子商务下线联盟,设立上千家联盟网点,分层次有序布局电子商务销售终端。目前已有三十多名大学生从事网店业务。五是扩大了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中心自建立以来,已接受央视《每日农经》、《聚焦三农》、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等多家电视、报纸、网络媒体的多次报道。

三 、下步工作举措

在下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市农办将继续加大力度、扎实推进,深入贯彻落实杭州市委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谋划“十二五”发展,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城乡统筹发展为重点,进一步构建“三农”工作新局面。力争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1.8亿元,增幅6%,农民人均纯收入9767元,增幅10%。“十二五”期间预期实现农业总产值年增5%,期末总产值达到4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9%,期末达到15000元以上。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统筹发展。坚持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农业,以优质量、打品牌、育龙头、拓市场、提效益为中心,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一是加快提升主导特色产业。加强规划引导和资源整合,进一步推进我市农业主导特色产业的区域化布局和品牌化营销。大力推进省级特色精品园、主导产业示范园、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农业园区建设,力争分别创建1个以上。以“十大农业项目”为抓手,加大农业投入,推进设施型、生态型、科技型、外向型、组织型、服务型农业发展,全年实施83个主导特色产业提升项目。二是加快提升农业龙头组织。积极鼓励完成原始积累的企业主投资现代农业,以大投入和重视品质、重视品牌、重视管理、重视营销的新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千方百计引进精深加工企业,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带动性。行政推动培育提升农业合作组织,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联结农户紧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的农业龙头组织。全年争取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家,培育杭州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5家以上。三是加快提升农业品牌。重视农产品品质提升,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进一步打响“山水牌”、“森林牌”、“有机牌”。致力提升农产品品牌,加强建德苞茶、严东关五加皮酒、里叶白莲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巩固新安江草莓、千岛银珍等省级农业名牌产品。加强农产品流通服务,在草莓节、柑桔节、开茶节等节庆成功举办的基础上,加大农产品推介力度,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创办农产品专业市场、开设专营店、连锁店,做好上海、南京名优特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的组建。四是加快提升农业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强农业产学研合作,推进种子种苗种畜工程,切实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和转化率。加快标准农田、“300水库平安”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高农业发展支撑力。

2、深化农村发展改革促统筹发展。统筹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一是加快农村发展改革。加大农村帮扶力度,大力实施“联乡结村”和“双百联结”项目;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一步完善市镇村三级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建设,每年新增耕地流转5000亩以上;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完成3个村级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新机制,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异地发展集体物业;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每年培训2.1万人以上。二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为目标,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60岁以上人群“应享尽享”,新农合参合率达98%以上,农村低保做到“应保尽保”。深入实施“联乡结村”、“双百联结”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以促进产业发展、加快低收入农户增收、改善农村民生为重点,完善机制,增强活力,切实提升帮扶实效。三是维护农村和谐稳定。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建设,深化完善人民调解以奖代补和村警协勤机制,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强化维稳“第一责任人”意识,在矛盾预防上“防微杜渐”,在矛盾调解上“小题大做”,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高度重视村级财务管理,落实档次评定、“三项制度”、“三年一轮审”等制度,重点对财务管理混乱村开展集中整治,85%以上行政村财务达到规范化建设的要求。

3、加快新农村建设促统筹发展。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融合发展,优化农村环境,促进集聚发展。一是大力培育中心镇中心村。强化中心镇、中心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节点作用,按照“一主四团”城镇发展格局和中心村建设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扶持力度,大力推进农民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联网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缩短城乡距离,强化中心镇、中心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和集聚能力。二是稳步推进农村住房改造。积极推行“二合一”、“二选一”和“民建公助”三种模式,认真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农房改造的意义和政策,结合大项目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培育、村庄整治、下山移民、农村宅基地整理、特色村、“风情小镇”创建等工作,稳步推进农村住房改造,确保今年完成3000户改造和3000人下山移民任务。三是巩固提升农村生活环境。深入推进农村星级社区、和谐村、文明村创建,创建95个农村星级新社区。扎实推进查违拆旧,拆除违法建筑20万平方米。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清洁乡村”长效管理机制,推进面源污染治理、农村绿化等工作,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

来源:建德新闻网    作者:    编辑:罗祎    
 
  更多>>
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