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市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的膏方节进社区 江浙之地,人杰地灵,名医辈出。 皇皇中华医药,几度沧桑,如今在杭州这块土地上,我们又感受到了中医药“老树着花春更深”的喜悦。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杭州市被命名为首批地市级以上“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获此殊荣的全国只有6个地市级以上城市。 市政府副秘书长张连水代表杭州市政府上台领奖并作大会经验交流发言。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总结报告中,高度评价了杭州市的基层中医药工作,并对拱墅区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自1996年以来,我市就积极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历经15年的创建,全市已有4个县(市)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或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6个区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或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80%的区、县(市)进入国家级先进行列。 “中医药工作首先在农村开展,因为农村地区中医药文化根基深厚、需求明显,但底子薄弱。”市卫生局局长陈卫强介绍。1996年在富阳市开展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市)试点,在此基础上,我市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办法,临安市、淳安县也先后创建了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市)。 随后,由农村转向城市,我市高标准、高起点组织主城区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拱墅区率先成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紧接着,西湖、滨江、下城、上城、江干等所有主城区也分别成功创建。 15年砥砺前行,一是建成了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功能健全、服务方便适宜农村、社区卫生中医服务网络体系,在“十二五”期间,市中医院丁桥分院、萧山区中医院、余杭区中医院、富阳市中医院、桐庐县中医院、淳安县中医院、临安市中医院等还将陆续完成新建、扩建任务;二是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以市中医院、市红会医院、富阳市中医骨伤医院等为“龙头”的中医名院,均有国家级、省级重点专科项目。如市中医院的中医肾病科、中医妇科,市红会医院的传染病科、不孕不育科,富阳市中医骨伤医院的骨伤科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作为中医药网络体系的“枢纽”,多数中心(卫生院)都有自己的特色专科。卫生室、服务站作为“网底”,能够提供针灸、推拿、拔火罐、刮痧、牵引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同时,我市还形成了一支基层卫生中医人才梯队,为中医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三是借助省会城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优势,营造了良好的中医药服务氛围。 去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派专家组对我市进行了现场检查评估时,我市以中医药服务亮点突出,在加强组织领导、政策保障、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发挥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文化等方面工作成效显著、群众满意度高,率先成功创建成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从大医院到村卫生室 皆能享受中医药服务 家住康桥镇俞家桥村的郭大伯患肩周炎多年,每次不舒服都要去医院做推拿或针灸,“看医院挤不挤,有时到市中医院,有时到省针灸推拿医院,但不管去哪家医院,离自己家都很远,坐公交车要转两趟,至少一个半小时。” 前段时间,郭大伯惊喜地发现,离家不远的康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开出了中医馆,里面装修得古色古香,针灸、推拿、拔火罐等都能做,以后再也不用赶远路了。中心主任王伟杰介绍,康桥中医馆是主城区最北的中医馆,于去年10月底开张,深受城郊结合处居民的认可。 其实,如今在杭州不论是在大医院,还是在村卫生室,都能享受到中医药服务,而且从“龙头”到“枢纽”,再到“网底”的立体式服务网络,还在不断地完善中。 现代化的中医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代表着区域的中医药服务水平,是“龙头”。我市完成了杭州市中医院病房大楼的改扩建和市红十字会医院医技综合楼新建工程,进一步改善了就医环境,提升了国家重点专科、“治未病中心”和适宜技术培训中心的建设水平。杭州市中医院丁桥分院也已开工兴建。 同时,我市全面启动了新一轮的县级中医医院基本建设,已新、改、扩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和建德市等6家区、县级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并投入使用,另有市中医院丁桥分院、余杭区中医院、淳安县中医院等6家县级中医院的新、扩建和整体搬迁工程正在规划实施当中。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目前,我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均设置了中医科、中药房;主城区75%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为主。90%以上的医疗机构都能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科室中医治疗率达到70%以上。大部分区、县(市)都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院的中医诊区,重新进行了规划打造,设立中医诊疗区、康复区,有条件的还成立了中医馆。 加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的中医能力建设,夯实“网底”。我市基层卫生人员中有中医药人员2483人,占28.57%,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以中医为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所有的村卫生室配备电针仪等中医诊疗设备;90%的卫生服务站和70%的村卫生室都能提供中医药服务,4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药饮片服务。主城区社区居民在15分钟内均可享受到优质便捷的中医药服务,老年、行动不便等特需居民在家就可以享受到中医药上门服务。 名院+名科+名医 同为中医各具“品牌” 在市中医院,记者遇到了老杭州人涂阿姨,“看妇科、肾病,市中还是不错的。你要是想看咳嗽,我倒认识一个毛医生,在古荡社区那边。”相信许多杭州人,都和涂阿姨这样,看病认医生、认科室。 怎样才能培养出技术精湛、百姓认可的名院、名科和名医?杭州有一套自己的机制和经验。 以名院建设为抓手,建设好一批具有中医特色和优势明显的中医院。目前杭州市中医院、市红会医院、富阳市中医骨伤等医院均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单位;省级中医“名院”项目建设单位5家,杭州市级名院建设单位5家。其中杭州市中医院在建设规模、门诊和住院人数、中医学科建设、中医人才队伍等综合指标排名在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全国中医院排名也位于前列。 建设特色中医“名科”。 目前我市有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项目、26个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30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有。国家级重点项目建设呈现三个特点:与“十五”期间相比,项目总数增加120%。其次,全市二级甲等以上中医院,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在建率首次达到了100%;第三,主城区中医院国家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 各区(县)已拥有一批特色鲜明、疗效显著、口碑响亮的中医诊疗品牌项目。如萧山区中医院的骨伤科、中医儿科,余杭区中医院的骨伤科,富阳市中医院的针灸理疗康复科,临安市中医院的糖尿病专科,桐庐县中医院的中医妇科,淳安县中医院的针推科;在杭州主城区,如拱墅区拱宸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老年病专科,米市巷中心的针灸推拿专科;上城区清波望江中心的余氏中医外科、中医眼科治疗青少年近视、弱视,紫阳中心的骨伤推拿专科。下城区文晖中心的中医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长庆潮鸣中心的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更年期综合征、颈椎病;西湖区转塘中心的中医正骨,古荡中心的中医内科“咳嗽王”和中医妇科;江干区彭埠中心由国家级名老中医张绍富弟子担纲的中医骨伤科、笕桥医院的中药治疗烫伤等。 培育德技双馨“名医”。2008年在全市卫生科技大会上授予市中医院王永钧主任中医师和市三医院中西医结合专家许爱娥医师“杭州市卫生科技突出贡献奖”,并给予重奖。我市先后开展了五批市级名中医和首批基层名中医评选工作,形成积极促进效应。2009年我市制定出台《杭州市名中医管理办法》和《杭州市基层名中医管理办法》。目前,我市已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即国家级名中医)9名,“第二届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1名,“全国农村基层优秀中医”2人;浙江省名中医10名,“浙江省中青年临床名中医”2名,浙江省基层名中医4人;杭州市级名中医62名,杭州市基层名中医50名。 在下城区,有15支社区中医责任医生团队,他们将“坐堂行医”改为“上门服务”,长期为居民拔火罐、针灸、推拿,据不完全统计,已上门服务8万余人次。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我市得到了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卫生服务中注重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比如在预防疾病中,运用中医药方法参与甲流、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治;在养生保健中,开展冬令膏方调理、伏天“冬病夏治”、妇女产后膳食调养和0至3岁儿童推拿保健;在康复医疗中,主动上门为中风后患者提供针灸等康复服务,开展高血压耳尖放血疗法、痛风病人茶疗等特色疗法;在健康管理中,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提供慢病管理的中医药保健建议。 人才队伍快速壮大 科研能力不断提升 “批判中传承,传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发展中超越”,中国工程院钟世镇院士用这20个字,概括了中医药的发展之路。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无“名医”便无“名科”,更不用谈建设“名院”,而中医又是一门经验医学,讲求“师带徒”。 我市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继续教育管理办法,推进中医继教工作。成立了杭州市中医药继续教育分中心,建立中医继续教育与职称晋升挂钩等制度。五年来,强化了培训基地建设,积极组织举办多种形式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全市现有省级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家、省级中医类别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基地7家、省级中医药优势学科培训基地5家、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2家,市级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11家,为中医继续教育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证。 全市各地十分重视中医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对95%中医师进行了全科培训。2008年选送106余名中医执业医师参加浙江省农村中医骨干培训班,现已全部结业。各中医医院积极引进高学历人才,优化中医人才队伍结构,如市红会医院通过近三年的人才引进,目前医务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1人、硕士学位160余人,为医院的科技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建立了激励政策,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学术交流,加强科研工作,促进中医学术发展,全市中药科技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十一五”以来,中医科研课题在省级以上立项的315项,其中国家重大科技支撑项目1项、参与6项,填补了杭州市中医科技国家级项目的空白;建立国家重点中医药研究室2个,国家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建设单位1家。 中医氛围日益浓厚 百姓满意度明显提升 桥西直街,百年前曾是繁华的航运码头,后来逐渐衰落。几年前,你要是去这里,看到的是破旧的民宅和狭小的巷道,如今再来这里,看到的是干净整洁、古色古香的方回春堂、大运河国医馆、天禄堂……让名医把个脉、开个方,在运河边泡壶茶、翻翻书,养生又养心。 “彰显公益,弘扬特色”是我市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出发点,中医文化之浓厚随处都能感受。 全市中医医疗机构在新建、改扩建时,突出中医药文化元素的设置,注重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因地制宜地建设国医馆、中医药宣传走廊、中药百草园、名医雕塑画像等。不仅借力于“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文化节”、“膏方节”等大型活动来宣传弘扬中医药文化,还通过开展中医药义诊咨询、中医药养生保健讲座、录像、制作发放中医健康教育处方等有效方法广泛宣传中医药知识,让群众了解中医药、信任中医药、热爱中医药、使用中医药。 近几年来,我市扶持发展了广兴堂国医馆、西湖国医馆、大运河中医药产业一条街、米市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治未病中心等具有浓厚中医文化氛围的单位和街区,恢复了胡庆余堂、方回春堂、万承志堂等国字号的百年老店。古色古香的国医馆、老药店已成为中外游客的访问点、传播中医文化的平台,使市民和国外游客感受中医药文化散发出的无穷魅力。如由市中医院创办的广兴堂国医馆自2005年建成开放以来,作为我市国际旅游资源访问点和生活品质国际体验点,已接待6万余名国内外参观旅游人士,其中包括1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领馆官员。 展望“十二五” 我们期待更美好 首批“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只有6个城市,为什么杭州能够位居前列? 陈卫强局长认为,首先得益于江浙自古以来就有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名医荟萃、百姓认可,其次与政府的大力弘扬密不可分,有健康的土壤植物才能茁壮成长,有强有力的政策、组织及经费保障,中医药事业才能发展。 杭州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将中医药事业列入了政府工作目标和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先后制定“十一五”、“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并研究制定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市本级和各区县(市)都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自2007年起,我市将政府卫生经费投入中医占有比例、出台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等5项指标列入“卫生强区(县)”目标考核。三年来,我市各级财政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逐年增长。2010年,市财政下拨了1.21亿元,用于发展中医药事业(不含硬件基础建设)。各区、县(市)财政对中医药事业经费投入基本达到占卫生事业经费10%以上的要求,并对每个省市级在建中医药项目按1:3-1:5的比例配套经费。 我市对中医药工作扶持和监管并重,针对中药饮片“大处方、大膏方”问题,开展了专项整治,有效地遏制了中药饮片销售与个人经济收入相挂钩的不正之风,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十二五”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均衡发展、功能完善、优势突出、与群众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中医药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中医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防治重大疾病中的作用更加显著;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继承与创新能力、中医药国际化水平持续有效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得到巩固,中医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中医药人员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显著优化和提高;中医药文化进一步繁荣;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在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疾病防治中心,实现“中医强市”的目标。 关键指标有: 扩大中医药服务的覆盖面。到2015年,中医药服务可及率达到90%;中医药服务知晓率达到80%。 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到2015年,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到100%;中医药信息化率达到85%;千人口中医师数达到0.4人;综合医院中医师占医师数比例达到7%;中医药继续教育覆盖率达到95%以上。 提高中医药服务成效。2015年,中医药服务满意率达到90%,严格控制中医医院门诊均次费用和住院床日费用增长速度。 蓝图绘就励壮志,而今迈步从头越。陈局长说,下一阶段我市将继续借力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这一载体,围绕实施杭州市“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进一步争取政策、用好政策,加大创建工作力度,持续推动我市的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