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杭州环境质量的“前哨站”
杭大路33号有座小楼,看上去十分不起眼,但它却是杭州环境质量的前哨站,它就像千里眼、顺风耳,随时监测着杭州环境的细小变化。建站三十多年来,它为杭州城市环境的改善和提升,奉献了大量默默无闻的工作。
每天早上8点20分左右,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理化室的技术员池宜,就会准时走进这幢小楼房,开始一天的工作。昨天上午,记者来到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时,身穿白大褂的池宜正在实验室准备标准试剂。身前的实验台上,4个水样瓶等着检测,分别贴着“半山”、“钱塘江”等标签,说明样品的来源。
从1976年建站,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已经“36岁”。而2007年进站工作的池宜,属于监测站的“年轻一代”。
这36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初在岗人员2名,发展到现在120名;实验用房从借用2间车库,发展到现在近3000平方米;仪器设备现在已经有上亿的数量,检测项目也由当时的几个,发展到现在209个大项近300个细项。这些,都为杭州环境的检测分析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从检测到出结果,需要四五个小时甚至更长,这天中午,池宜就在实验室里吃了快餐,因为正在分析的样品必须随时添加试剂。这对他来说,早就习以为常。直到下午4点多,这批水样的各项数据才有了结果。
在实验室门口的走廊里,记者看到堆放了许多个样品瓶。池宜说,这些是留底的样品,如果送检方有疑问,可以随时进行重检。
这是监测站工作人员最普通的一天,但如果遇到突发情况,他们的一天就可能变成48小时、72小时甚至更长。
理化室主任唐访良是站里的第二代人,他告诉我,2000年以来,检测设备升级很快,有了比较强的检测能力,现在每天可以做几百项检测,每个月提供数千个数据包。在杭州的许多点位,还陆续建立了大气、水、声的自动监测站,已经形成了一张“天罗地网”。
因为设备先进,杭州的环境监测能力在国内也处于领先。现在人们普遍关注的PM2.5,杭州从2006年就开始监测,是国内最早进行这项监测的城市之一。
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使杭州在环境应急事件上的应对能力也越来越强。
去年6月苕溪发生污染事件,居民家中的自来水出现异味,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接到样品后,2小时内就出了结果,并从上万个数据中寻找污染成分,在对污染区域内的相关企业进行排查后,很快找到了肇事方。
“对于监测站来说,不仅要快速出结果,更重要的是应对措施,找出原因,为政府部门提供环境决策,这是最终目的。”监测站工程师焦荔说。
这些与环境监测中心站一起走过来的人,对杭州环境质量的改善深有体会。
第一代“监测站人”沈叔平过去总和西湖打交道,这几年西湖水透明度逐步提高,让他这个老环保人也十分欣慰。
住在运河边的唐访良深有感慨:1980年后杭州开始对运河进行治理,经过近年来的大力治理,运河告别了劣五类的水质,部分河段还有鱼虾,运河边现在成了人们常去的公园。
“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不断在提高,和十年前相比,杭州环境质量这些年来的改善还是非常明显的,这是在工业发展、城市汽车大量增加等前提下做到的。”杭州市环境监测站站长陆树立说。
据介绍,明年,杭州还要开始进行PM1.0以下的超细颗粒物的研究,这在国内又将是领先一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