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讯 2010年,杭州开始实行垃圾分类与清洁直运工作。3年过去了,垃圾分类早已成为了杭州市民的一个生活习惯,更有市民感叹:“杭州环境的变化,垃圾分类功不可没。” 在今年的杭州市“两会”上,针对如何更有效的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不少代表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与看法。 像二氧化碳一样,为生活垃圾制定一个排放标准 人大代表芦俊呼吁:应该像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一样,对生活垃圾的排放量也制定一个约束性的指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环保很关注,但很多都是大的工作。其实,保护环境应该是人人有责。”芦俊直言,如何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这才应该是环保的重心。 通过前期的调研,芦俊发现从2007年至今,杭州城市的生活垃圾平均增长约7%,基本上与GDP并驾齐驱。“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3年全市GDP还要将增长10%左右。”对于这一点,芦俊既高兴又有些担心,“经济的高增长势必会带来高污染,这是一个世界定律,我们应该要对此有所警觉。” 芦俊坦言,目前杭州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还是依靠末端处理,即通过垃圾分类和直运的方式,对产生的垃圾进行相应的处理。“这种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城市的垃圾问题。应该从源头下手。在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上就制定一些硬性指标,在源头上就有所制止。”芦俊认为必须要将源头与末端两手一起抓。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制定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指标,效果就挺不错的。总量都在下降。”芦俊觉得,这个方式也可以沿用到其他环境问题上面。“要治理好雾霾,要治理好水源,要搞好地下水,要搞好三江两岸,一定要有量化的指标,一定要约束性的考核,这是指挥棒。”。 此外,芦俊认为虽然现在杭州的垃圾分类已经做的很全面,但整个处置设施和能力一直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垃圾分类与直运其实更像是一个管理问题。”芦俊建议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在体制保障上把垃圾作为一个城市管理的主要内容。“例如垃圾分类该归谁管,垃圾流通领域的约束指标归谁管,从国家到地方能职责到位。” 学习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也应该要分类 “在大拆大建的发展期,要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最佳途径就是向自我平衡方向发展。”人大代表陈旭伟建议对工程建筑的垃圾也要进行分类处理。 在前期的调研中,陈旭伟发现杭州每年都有超过一亿立方米的建筑废弃物需要向周边郊区清运,这给周边县市的环境带去了不小压力。“其实在这些外运的土方中有一部分粘土是可以用来制砖的。” “其实,国外很多城市都在尝试着将废旧混凝土二次利用。而且香港已成功研究出了用海泥制砖。”陈旭伟认为,归根到底就是要实现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与生活垃圾分类相比,建筑工程渣土分类更为便捷,取得成效也更明显。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加快建筑工程渣土分类,规范建筑物拆除物的综合利用,作好地下土方开挖后的渣土分类利用。”陈旭伟认为,作为杭州创建生态文明城市的一项创新内容,如何更好地规范建筑工程中的“四节一环保”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