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热点专题>e周观察>秋水山庄变色记淡妆浓抹怎相宜?>历史建筑保护的杭州模式>
杭州模式 道阻且长
发布时间:2016-04-01 星期五   杭州网   来源:杭州网

 

走出特色:兼顾各方利益的圆满结局

谈起“保护”,人们脑海中的刻板印象就是“敬而远之”,将保护对象从人们生活中抽离出来严加看护甚至束之高阁。多数时候,“保护”就意味着原住民利益和经济效益的双双牺牲,“保护”似乎成了一把双刃剑。

在这点上,杭州政府贯彻了柔性执政思维,运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难题——杭州市住保房管部门结合杭城历史建筑的特色属性,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采取“保护、改善、整饬、拆除、更新、保留”的保护方法,将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有机更新分成多层级进行保护修缮,形成一整套具有杭州特色、符合杭州实际的历史建筑保护办法。

杭州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并施行了“鼓励外迁、允许自保”政策,允许街区和历史建筑内民居自主挑选不同的安置方式。对于选择货币安置或低于原地段等级的外迁安置的住户,给予不超过原房屋评估价值的15%的奖励;对于选择原地段回迁安置的住户,根据自身意愿和能力,既可委托保护机构统一修缮,也可按规划自行保护修缮,保障了居民的物权和自主权。

在2006年启动的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搬迁整治工程中,约有35%的居民选择了外迁安置,65%的原居民选择了回迁继续居住。市住保房管部门对回迁安置房屋进行了保护、修缮,在延续房屋历史风貌的同时,大幅提升了建筑质量和配套功能设施,并将人均居住面积从13平方米提高到20平方米,受到了原住民的广泛认可,整治工程也被联合国授予“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

整治后的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成为杭州颇具特色的中医、中药一条街,实现了文化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杭州老城东南,规模较大,历史内涵深厚,是杭州具有代表性、规模较大、传统风貌保存较完整的一处历史文化街区。近年来,杭州市通过因地制宜,一幢一策的保护方式,完成了街区内基础设施改造、公共区域市政配套等一系列整改项目,最大限度保持旧民居的风貌。同时,在完成业态定位的基础上,引入三慎泰、傅同春、天禄堂等百年老字号国医馆,成为杭州颇具特色的中医、中药一条街,重新焕发五柳巷特色文化,实现了文化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具有杭州特色的历史建筑保护模式,受到了国内专家的一致认可。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提到“杭州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取得了具有典型意义的成功经验,较好地形成了有机更新的发展模式”。

《中国名城》杂志副主编邱正峰认为“杭州历史建筑保护‘以人为本’,严格遵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通过多种手段既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升生活品质,又完好保存历史文化遗产,使得文脉得以传承”。

作者:   编辑:徐文杰
相关阅读:
    相关阅读:
      [上一篇] “历保”十年 杭州八成历史建筑已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