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人到底需要多少辆公共自行车?
 
2017-03-09 16:18:41   杭州网

    这么多共享单车投放在杭州,居然用户也不算少。那么,对杭州而言,连带“小红车”在内,究竟需要多少辆单车,才能满足市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

    杭州市公共自行车公司副总经理吴国熊认为,其实已经够了。

    “杭州对公共自行车的需求,已经处于相对饱和状态。我们计算过,2016年,所有小红车的使用频次在3.8次,这说明小红车的欢迎程度已经比较高了。”

    但共享单车企业不这么看。

    小鸣单车CEO陈宇莹说,经大数据测算,杭州主城区共享单车饱和量约为20万辆;骑呗单车营销经理戴锋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根据他们测算,杭州市区居民对公共单车的需求,要比现有小红车数量大很多。

    吴国熊透露了一个数据,“据我们了解,共享单车的多家运营商,计划共在杭州投放40多万辆的车子。”

    这么多车投放到杭州,本该是件高兴的事情,但现在出现的局面似乎有点尴尬。

    杭州打铁关前不久出现了大量共享单车被堆积在地的情况,是谁干的还没有搞清楚,大量的共享单车又相继上路。

    下城区的仓河下并非主干道,在附近上班的小陈说,这里的人行道本来就很窄,但仍停放了一些共享单车,行人不得不跟机动车抢道,十分不便。

    新生事物带来的管理难题,让人有点头疼。

    吴国熊建议说:“如果有可能,我们希望通过科学的计算方式,核定一个区域一个时期内,需要多少小红车和共享单车,这样发展才会合法、合规、合情。”

    但谁来干这件事?

    今年,摩拜和ofo都完成了D轮融资。TMT资深评论人王新喜说,目前,各个共享单车企业正在全力争夺市场第一占有率,因为从滴滴与快的、uber之间的竞争来看,拿到“第一”意味着整个市场的尘埃落定。资本会全力押注第一,第二就会被合并或者被边缘化。因此,各家车企都陷入大量烧钱、投放单车的恶战。但最终,可能只不过是陷入到西西弗斯不断推着石头上山的困境之中。

    因为,不断造车不断投放的竞争模式是没有终点的,永远只可能领先一点点,只要造车投放之旅暂时停止,后来者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就能通过不断造车对领先者构成赶超优势。

    记者观察

    共享单车,现在要不要“管一管”?

    随着共享单车数量极速增长,局面陷入一团糟。一边是各家企业陷入无限制投放车辆的恶战;一边是各地城管、物业此起彼伏“扣单车”的新闻。

    有人说是制度问题,有人说是道德问题,越到后面,声音越多,并急于希望政府出手,“管一管这种乱象”。

    管一管可以有,但管一管的基础,应该建立在认识到共享单车正面意义的基础上。

    “最后一公里”,最开始是用于描述公共交通末梢和微循环问题,社会曾持续呼吁政府部门解决这一问题,尤其是大型城市。这时,共享单车出现了。所以,从基本面上来看,共享单车本身是美好的。

    这种美好,一如当年的网约车。

    一开始,人们兴奋并乐于接受。但随着网约车司机的猛增,社会陷入要不要严管的争论。这种争论几近疯狂,势头大好的网约车差一点被舆论“猎杀”。

    所幸,在政策引导下,网约车得以回到健康轨道,在查漏补缺中不断实现便民。就在昨日,滴滴还宣布了动态调价机制。

    回过头看一看,与其他城市不一样,对待网约车这个新兴事物,当时杭州即抱有宽容的态度,这兴许源于杭州钟情创新的本质,所以才造就了移动支付之城。

    当下,共享单车似乎要走一走网约车的老路,人们急切呼唤新制度、新秩序。

    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新制度、新秩序的建立需要时日。在制度供给和秩序维护层面,杭州的态度是再等等,让共享单车自由发展一段时间。那作为使用者,更应警惕“人人喊打”,不要把共享单车一棒子打死,给它点时间又何妨。

    换而言之,虽说杭州小红车已非常成熟,但并不代表没有空间可作为。

    共享单车随借随停,恰恰弥补了小红车“借车时借不到、还车时没车位”的缺陷。若能两相融合,一定会给市民带来更大的便利。如同TMT资深评论人王新喜预测的那样,要终结公共自行车领域这场恶战,最好的方式就是合并。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记者 唐骏垚 周洲 见习记者 张留    编辑:颉月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