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印记”杭州书画社等待涅磐
杭州网专题聚焦  2009年08月04日 07:40:05 星期二  来源:杭州网

曾经位于黄金地段的杭州书画社

杭州书画社故地已变成名品店

现在的杭州书画社

老杭州,特别是喜欢书画篆刻、文房四宝的老杭州们,肯定记得曾经位于解放路、湖滨路、南山路交界口,这个杭州最繁华地段的“杭州书画社”。因为这里曾是杭州最大的经营字画、文房用品和美术书籍的专业商店和老字号,也是各级领导、文人墨客热衷光顾的场所。

可以说,杭州书画社,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杭州一个强有力的“文化印记”。

杭州书画社曾经“往来无白丁”

解放路198-200号,这是杭州书画社曾经的门牌号,解放路之最西端。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为发展杭州市美术书画事业和恢复西泠印社社团,由杭州市文化局组建了事业性质的“杭州书画社”,用以文养文的方式为西泠印社社团的恢复和发展提供物质支撑和经济保障。

当时的杭州书画社占地近1000平方米,三层建筑,门前是一大片绿化带,对面是西湖,还邀请了中国文化巨匠郭沫若先生为画社题词匾额。建筑中,三层是行政办公楼,二层是对外开放的环湖宾馆,一层则是商场。

落成典礼在国庆前夕召开,当天,杭州书画社就展出了当代大家马一浮、张宗祥、潘天寿、沙孟海、邵裴子、吴茀之,诸乐山、阮性山、余任天等的书画精品100余幅,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

此后,杭州书画社开始日益繁荣发展。来杭州书画社的人档次越来越高,中央和省市领导以及很多文化大家都络绎不绝。据说毛主席来杭州,省委必派人来书画社借藏品给毛主席看。马一浮、张宗祥、潘天寿、沙孟海、邵裴子、吴茀之、诸乐三、阮性山、余任天、王个簃 、程十发、方介堪、方去疾、陆维钊等书画篆刻大家更是常客,当时的书画社可以说“往来无白丁”。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杭州书画社都是杭州最为知名的标志性文化单位之一。在其鼎盛时期,曾与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齐名并称为中国书画业三杰。

直到1978年,西泠印社组织架构调整,西泠印社成为事业单位名称,保留“杭州书画社”字号。杭州书画社结束了其长达20年的以文养文的使命,成为西泠印社的一个商店。

老杭州回忆杭州书画社轶事一二

有关杭州书画社的轶事,很多老杭州都记忆犹新。据说,杭州书画社门前还曾经一度成为不少市民恋爱约会的场所,恋人们看中的是这里的环境和氛围,面临西湖,闹中取静,且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70年代末,大大小小的年卡就如同90年代流行的纸质贺卡一样,深受市民喜爱。小年卡和现今的扑克牌一般大小,一面是风景、戏剧、人物等图案,一面是年历。年卡成为当时人们的一个热门收藏物,交换年卡风靡一时,而杭州书画社成了最大的交换场地。

装裱字画是杭州书画社经营的重要业务之一。中国美院的教授们经常带着自己的画来装裱,裸画和裱过的画往往有很大差别,教授们往往是早上上班时送过来,晚上下班时过来看,看到自己的画装裱后挂于书画社墙上,心情有滋有味。

在如今看来价值上百万甚至是无价之宝的字画,如吴昌硕真迹在杭州书画社展出时,也只是挂在橱窗里,橱窗也没有设警报器,但从来都没有出过事。潘天寿的字画常常被摆在杭州书画社门口的摊位上买卖,15元一张,还没有人买。这些,在现在看来都是不可能的。

而很多喜爱书籍字画的老杭州,空闲时总是在杭州书画社、新华书店以及当时位于清泰街上的杭州古旧书店(现已拆)三家店里来回逛,一逛就是半天、一天。

杭州书画社等待新时机涅磐

如今,再次寻访故地,已经找不到当年杭州书画社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STARBUCKS”之类的名品店。

2003年时,西泠印社作为杭州市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将原西泠印社产业部分事转企,组建了国有独资的杭州西泠印社有限公司,杭州书画社成为其旗下的一家门店。由于湖滨路改造工程的需要,杭州书画社一时之间找不到合适的地块,但为了延续“杭州书画社”的文脉,暂迁至将军路和柳营路口过渡,并在初步激活经营机制的基础上,延续了杭州书画社一些传统的经营项目,但已纯粹成为一家商店。

不过,尽管门店变小,影响变弱,但那块由郭沫若书写的“杭州书画社”无价匾额经过50年的风雨洗礼依然熠熠发光。

目前,西泠印社已成立产业集团,在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框架指导下,“杭州书画社”正在等待新的时机涅磐。

(感谢西泠印社有限公司对本文的支持。)

作者:记者 谢洁青 编辑:杜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