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叔考证:解放路上的几个名字
杭州网专题聚焦  2009年09月21日 08:57:44 星期一  来源:杭州网

标题党们为了吸引眼球,喜欢把屁大的事说成天大,把地球人都知道的事说成隐私,还冠之以“我和XXX,不得不说的故事”为题。为了与标题党有所区隔,只好反其道而行之——炳叔是凡夫俗子,说的只能是可说可不说的故事。

只不过凑巧杭州网在以“解放路”为线,串起一路散落的记忆之珠,写下这段可说可不说的故事。网友当然也可抱着可看可不看的态度,看得下去就看,看不下去不看也罢。

解放路,因1949年5月杭州的解放而得名。解放前肯定是没有的。据炳叔考证,并求诸于老父亲、老岳夫,得出与李敖李大师之女李文所著《品味解放路》略有不同的结果:

这解放路叫解放路以前确实叫过一段时间中正路,但之前的变迁却有所不同:抗战爆发前,现今的解放路从东到西,分别叫金衙庄、葵巷、新民路、迎紫路,最后与旗下相连结。由于正规的马路中迎紫路最早建成,而且马路较宽,当时的杭州市民大多把这条马路统称为迎紫路,取“迎接东来紫气”之意,确实是个好名字。

抗战胜利,杭州光复,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蒋总统声望达到顶峰,又逢蒋公60周岁大寿。杭州市议会动议,将新民路、迎紫路、旗下这一贯通的马路,合并改名为中正路,作为向老蒋的祝寿之礼。但老杭州市民叫顺了嘴,还是叫它老名字——迎紫路,最多把原迎紫路至葵巷中间的新开马路叫成中正路。

这条马路上的桥,东边的解放桥,以前叫“传芳桥”。这桥与1924年据杭的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脱不了干系,孙传芳坐镇杭州两年多,好事没做,坏事做得不少,杭州人将这段受这个“不知道兵有多少、姨太太有几个”反动军阀统治的时期称为“北佬儿造反”。就好象把太平天国统治杭州时期称为“长毛造反”一样。

当北阀军进军杭州前夕,杭州市民自发用菜刀、门栓杠儿自我武装起来,成群结队地追打“北佬儿”。趿拉着破布鞋的孙传芳士兵只恨爹娘少生了腿,丢盔卸甲地逃回了北方老窠。北伐军不战而胜即进入杭城。但老蒋接着又忙着搞“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一时忘记把这桥名改回来。于是,杭州市就保留了这个桥名,似乎是为了不忘这段曾经受到过的耻辱。

而这条路上的另二座桥,则是卧不改名,坐不改姓,还是原来的老名字:丰乐桥、井亭桥,分别横跨在中河、浣纱河之上——只是丰乐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下面加挖了隧道,实行人车分流;浣纱河在七十年代“深挖洞,广积粮”时就被填掉,底下做了防空洞、办了工农招待所,上面成了浣纱路了。

这条路上最有名的历史建筑,非至今还矗立在井亭桥边的六层楼高的西华大楼莫属,解放初从省内各县市来杭工作的进步青年,一说起对杭州的第一印象,往往情不自禁地回忆起第一次见到这号称“七重天”(楼高六层,加上楼顶平台)时的激动心情。

说到解放路,真应该从头说起:金衙庄、青年路钟楼、相国井…… 这段话就算引子吧!

作者:黄炳元 编辑:罗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