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解放路新侨饭店前侧人行道的相国井,李泌晚年建此井时任相国而名,是六井中唯一的尚存的井。其构造与平常水井不同,它引西湖水流注水井,只要西湖水不干,水井也清流依然。
杭州大规模地凿井取水始于唐代,李泌在今日的涌金门、钱塘门之间开凿了6个进水口,将此时业已淡化的西湖水引入城东、城北地区,极大地满足了这些的供水需要。他所凿的水井意义更在于因供水问题的解决,促进了杭州的城市区域不再仅局限于南部的山麓地区,而是逐步向城北拓展,渐渐地从一个边地小郡发展而为东南的繁华名郡。
比李泌晚了300年任知府的苏轼,就曾在其奏报朝庭的《乞开杭州西湖状》中说:“杭之为州,本江湖故地、水泉咸苦、居民零落。自唐李泌始引湖水作六井,然后民足于水,井邑日富,百万生聚待此而后食。”当年,李泌所凿六井是相国井、西井、金牛井、方井(俗称四眼井)、白龟井和小方井(俗称六眼井)。
由于水井对于杭州城市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因此从唐朝李泌开展一直到两宋,杭州的地方官和统治者无不将浚湖凿井作为第一要务,工作的重心。李泌之后50年,白居易来杭任刺史。六井与西湖的通道已经严重淤塞,白居易便派人进行疏浚,大大缓解了城中居民的用水困难。
唐以下至五代,钱镠祖孙三代都以杭州作都城建吴越国,钱镠和他的继承人不仅再次疏通六井涵管,使西湖水源源不断流入六井,还在杭州各地凿井,供民饮用。钱镠在城内新增了3处水井,称为“涌金池”,以与李泌六井相同方式引西湖水入城,据史料记载,钱镠和他的子孙至少为杭州开凿了四眼井、吴山井、天井等井,延安路北段西段市科协(原检阅台)前人行道上的钱王井相传就是当时所凿井之一。
北宋时期,城区地下水已淡化,引西湖水之井与地下水井并用。苏轼在杭州任知府时,也重修过六井,并增设了一些更深入市区的新井。南宋定都临安(杭州),城市进一步扩大,又络绎新开水井数百口,既有官修的公用水井,也有私修的家用水井。宋、元之间,钱塘江主干道离城区渐行渐远,城区地下水已无咸苦味,城区向东扩展,市民不再依赖西湖水,水井随聚居而任意开挖。
至明代,唐李泌所开挖六井“惟相国、西井存”。以至清代,唐开六井全废,城区水井极为普遍。涌现出一大批以井为名的街巷,如大井巷、小井巷、袁井巷、饮马井巷、百井坊巷、柳翠井巷、白井儿头等,水井解决了西湖以东地区日益增多的居民饮水需要。
杭州城市就是这样一步步伴随着凿井取水,日渐发展繁华,吴越以后的杭州已成为了“邑屋华丽、盖十万余家”的繁华城市。
1987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在原址修建了相国井井圈护栏,并在旁边立石碑记其事。相国井被列为杭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