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不到两年时间,四川地震灾区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一片片曾是废墟的土地上,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学校书声琅琅,车间机器轰鸣。
今天,当我们重新走过那些曾经令我们心酸流泪的重灾区时,我们不禁被一个又一个重建奇迹震撼了。奇迹的背后,昭示着什么呢?
重建奇迹:当惊世界殊
噩梦依稀。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伤痛:上千万间房屋倒塌损毁,6.9万人不幸遇难,到处是断裂的道路、桥梁,经济损失高达2万多亿元。
在最初的生命救援结束后,面对几乎无处不在的帐篷、板房,更严峻的问题摆在中国面前。千余万无家可归的群众在问:我们什么时候才有房子住?几十万中小学生在问:我们何时才能回到学校上课?数千家企业在问,我们如何才能恢复生产?
世界也在问:这么严重的破坏,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恢复,5年?10年?
前来考察的胡锦涛总书记,站在废墟上对灾区对全国也是对全世界庄严宣示:“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府,能具有这样的动员力和执行力。中央一声令下,中国开始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灾后援建行动。19个省市组成的10万援建大军迅速奔赴四川、甘肃、陕西的19个重灾县,摆开了19个战场。几千万灾区干部群众擦干眼泪,从废墟上顽强地站起来,与援建者一起,携手重建新家园。
你能想到吗,去年秋季,重建的2960所中小学校三分之二已竣工,一多半中小学生已经回到新学校上课。今年元旦前,需要重建住房的120多万户农民99.8%已入住新房。截至去年底,四川灾区纳入国家重建整体规划的项目已开工27000多个,其中三分之二以上已竣工;完成投资5500多亿元,超过概算投资的六成;城镇住房重建已开工25万套,六成以上已竣工。灾区工业企业已基本全部恢复生产,一些企业产值超过了震前水平。
重建,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恢复,更是承载梦想的实验场,是重建者们大显身手的舞台。
曾是满目疮痍的100多个重灾乡镇,转眼间大多变成了美丽的田园小镇,一步跨越10年、20年。
在青城后山大山坳里,震前污染严重的水磨镇,如今变成了一个羌族风情浓郁、美丽如画的“小丽江”;漫步在苏州园林风格的绵竹市孝德镇,宛如置身江南水乡;走进高山峡谷里的汶川县城,残破的城市“大变脸”,让人不禁产生时空倒错之感。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在这里,矗立起的不仅仅是建筑,还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上海的一位援建者说,在我眼里,每一幢新建筑,都是一面飘扬的国旗!
全国一盘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祖国是个大家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可以集中人力、财力办大事、难事。
对口支援,这是中国才有的奇观。
2008年6月13日,中央作出对口支援决策后,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援建者怀着对灾区人民的深情,背负着神圣的国家使命,像军人一样纷纷奔赴灾后重建的战场。在这支大军里,有建设北京奥运会场馆的“八大主力”,有建设上海世博会的“王牌军”,有曾参加唐山大地震灾后重建的特级建设企业……19个省市的援建大军中,英才汇聚,院士、博士、硕士数以千计,许多都是百里挑一、经验丰富的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组成了一个空前强大的援建阵容。
这些援建者不畏万难、忘我工作,告慰逝去的生命,为生者点燃希望。
在19个援建省市中,上海承担的都江堰重建是实物工作量最大的,总计要完成80亿元的投资,总建筑面积达150万平方米。在两年时间里,怎么才能完成这么大的工作量?只有苦干。他们提出“白加黑”“5+2”“夜总会”工作法,就是白天晚上都工作,每周工作7天,白天下工地、夜里开总结会。上海援建总指挥薛潮说:“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每天多干两小时,孩子就可以早一个学期进学校,群众就可以早两个月住进新居。”
在震中汶川县绵虒镇,来自珠海的工程专家张彤被称为“拼命三郎”,他几乎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他在援建中骨折动手术,右小腿里夹着一块钢板,仍然每天拄着拐杖下工地。记者采访他时,他的脚踝还因钢板螺丝摩擦在流血。张彤说:“不站在这里,不亲眼看到这里的一切,我们永远无法想象,这些年来,西部人民付出了怎样的牺牲。我们来到这里,不仅仅是援建,更是实践共同富裕的理想。现在东部先富起来了,支援西部是我们的责任。”
一年多来,记者采访时走遍各个灾区,各方援建者的真心真情,让记者深深感动。
为北川县城居民建设安置楼时,山东援建组最初只规划建设114幢、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的“清水房”。可是当总指挥徐振溪了解到许多群众拿不出装修钱,如果借钱装修10年都还不清欠款时,便毅然决定把5000多户的“清水房”全部装修好后再交房,让所有居民拿到钥匙就能入住。
烟台援建总指挥贺业增忘不了在北川漩坪乡山路上看到的一幕:那是一个雨天,乡小学的孩子们要走几十里的山路去临时学校上学。家里条件好点的,给孩子租辆车,更多的孩子头上披块雨布,在泥泞险峻的山路上艰难前行。
看到这情景,在场的援建者哭了,觉得对不起孩子们。贺业增咬着牙说:“不管条件多艰苦,不管困难有多大,我们一定要让漩坪、白坭的学校早点建起来。”此后,两所学校工地24小时不间断施工。去年4月,白坭小学成为北川县灾后第一个交付使用的小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援建者们为灾区想得更多、更深、更远。
青川是灾后余震最多的地区,这里大山连着大山,地质灾害频繁,连建房子的平地都难找,建设工业园区更是无地可用。浙江援建方绞尽脑汁,研究了一个“飞地工业园”的办法,在广元市城区建设“川浙合作产业园”,利税60%划归青川,预计可解决5000多人的就业问题,这是当地老百姓最期盼的事。现在,10家企业已落户此地,签约投资额超过16亿元。
深山峡谷里的小城汶川,人口不到2万,城市还没有整体规划,从来没有污水处理厂。现在,高标准的污水处理厂、医院、学校、体育馆建好了,却有可能管不好。于是,广州援建方从长远着想,又制定了一套“智力援建”计划,通过“双向挂职”的办法,从广州抽调各类管理、技术干部到汶川重要部门挂职,同时从汶川选派干部和技术人员到广州市对口部门挂职学习,帮助汶川培养人才,提高管理城市的水平。一年多时间里,他们还帮助汶川县建立了整套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厚厚一大本,有20余万字。
在各方支援的同时,灾区人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建设家园。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一年多来,这两幅出自青川县枣树村村民之手的标语,传遍灾区各个角落,成为灾区干部群众顽强拼搏、建设美好新家园的强大精神动力。靠着这种精神,枣树村在国家户均2万元的补助下,在青川县最早全部建成了永久性住房。如今的枣树村,200多户农家院落家家插着一面五星红旗。他们感恩祖国,也为自己作为一名中国农民感到自豪。
群众路线:在重建中生动实践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在恢复重建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震后,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多次亲临灾区,冒着不断的余震到震中映秀镇、都江堰和北川等地调查,在帐篷里。在板房中,在满是废墟的现场,同灾区群众和各级干部共商重建事宜。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几经反复,一个重大的决策形成了:对口支援,19个省市各拿出地方财政的1%支援19个重灾县,三年完成。不久又根据实际进展作出调整,提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
灾区的情况千差万别,19个重灾区,受灾情况不同,自然条件、文化风俗、经济发展水平都不尽相同,重建必须因地制宜、百花齐放。所以中央在决策时,只定大目标、大原则,为地方自由发挥留足空间。19个援建省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北川县城在地震中损毁殆尽,是唯一一个需要异地重建的县城。负责援建的山东省做了一宏伟的规划,要在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重建一座集居住、产业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县城,目标是打造一个世界水准的模范小城。
都江堰市震后是一个“站立着的废墟”,急需重建的是学校、医院、自来水厂等公共服务设施,上海援建方把这些工程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同时结合当地农村的特点,协助当地农民打造了10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并为其产品进入上海大市场开辟了“特别通道”。
广东省负责援建汶川县,他们把目标任务再分解,13个市分别援建13个重灾乡镇,至于各市如何建,省里只确定大原则,“规定动作”是统一的,“自选动作”各市不同。
在重建中,各方援建者和当地党委政府都把“一切让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各项工作的最高标准。
2009年3月,广州市援建汶川工作组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难题。他们邀请世界著名专家设计的11套汶川体育馆建筑方案,竟然没有一个能让当地群众满意的。
疑惑之下,援建组没有贸然开工建设,而是专门成立了民意调查小分队,挨家挨户地走访、征询意见。原来,汶川县是一个藏族和羌族群众的聚居区,人们对藏羌民族特色怀有深厚的感情,认为专家设计的方案好是好,却少了点“民族味儿”。
援建组恍然大悟,立刻请来民族建筑设计专家帮助修改新方案。当第12套既时尚现代又独具民族特色的方案公示后,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一片赞扬。如今,这座洋溢着浓郁民族风情的体育馆已矗立于滔滔的岷江河畔,高低起伏的白色屋顶如同洁白的哈达随风舞动,条块相间的红色图案如同美丽的羌红传递着幸福与欢乐。
重建成不成功,要看群众满不满意;出现矛盾纠纷,也靠群众解决。
距震中映秀仅一山之隔的汶川县银杏乡,在地震中损失惨重,绝大部分房屋损毁倒塌。村里有8户农民的住房损坏较轻,通过维修加固仍可使用,于是他们分别领取了三千至五千元不等的维修补贴。然而,他们后来发现重建户可以领到近2万元的补贴时,觉得不公平。当地党委、政府多次做工作,效果甚微。最后,乡里启动了该村“一事一议”程序,召集全村人投票,结果其他村民都不支持给他们增加补贴。在群众意志面前,这几户农民无话可说。
气壮山河的灾后重建,显示的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我们看到,从普通灾区群众到各地援建者,每个人都在充分、自由地行使着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这无数的涓滴之力,最终汇聚成排山倒海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