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杭网原创 | 休闲 | 房产 | 汽车 | 图库 | 宽频 | 娱乐 | 旅游 | 科技 | 体育 | 家居 | 公交 | 消费头条 | 新闻 | 论坛
 
>>>进入正文
地震预警技术为何推广艰难?

2014-05-12 15:10    杭州网

    “四川XX发生4.8级地震,成都预计烈度XX,地震横波还有10秒到达,10、9、8、7……”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前,记者在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看到一幕模拟实验场景:一块液晶显示屏上清楚地显示着地震发生的区域和级别,刺耳的警报声与倒计时提示共鸣。

    目前,该系统已通过科技部“国家重点新产品”认定和四川省科技成果的相关鉴定,已建成了覆盖面积70万平方公里的地震预警系统,经过了3000多次地震、包括7级强震在内的实践检验。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王暾博士说,他们自主研发的这套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在“4.20”芦山地震中成功地为成都市区提前28秒实现预警。然而,这套系统的推广却十分艰难。

    记者发现,我国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规主要从行政职能方面确定了地震工作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权限,但对地震“预警信息发布”这一影响广泛的工作尚无配套细则。

    业内专家表示,全世界的地震预警都存在误报几率,对于误报引发负面反应、责任如何界定,我国目前没有相应配套细则,这也是预警难以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

    正因为如此,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尽管已通过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但每到一个地方推广都要重新报告审批,有时耗时四五个月也不一定能成功。为了规避信息发布的法律风险,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不得不采取用户到其官网下载软件,获取账户密码后免费提供预警服务的方式。

    “这也是迫不得已的办法,其结果就是在民众中推广很慢。”王暾无奈地表示,“目前我们仅有6万户手机用户,芦山地震时仅有4000多人通过手机获得了预警信息。实际上如果能够充分开放,规模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大百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接收地震预警信息的民众尚不足百万,加上相关信息处置还显得很神秘,民众难以得到足够的判断依据,同时缺乏足够的训练,因此,灾害的陡然来临容易导致惊慌失措。如芦山地震发生后,尽管有过汶川地震的经历,成都市区依然有人情急之下冒然跳楼。

    记者采访的一些基层干部和专家学者认为,目前世界上对地震能否预测预报还存在争议,但这并不意味着针对地震灾害的预防技术不值得研究或不能探索。在现有科学水平下,对确实行之有效的预警技术的广泛应用更应予以大力支持。

    一方面,完善配套法规和标准体系,推进地震预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发布主体、触发条件及内容、发布对象、社会协同、法律责任等方面,制定完善相关专项法律法规;并以宽容的精神对待误报、鼓励创新,为科学安全开展地震预警工作提供周全的法律依据。

    另一方面,也可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依靠市场推动地震预警信息的开展。王暾说:“我们正是依靠社会资本的投入,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实现了预警系统覆盖全国70万平方公里。实际上,还有更多的社会资本看好这一领域,但对政策是否能放开顾虑重重。国家应在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基础上,制定出台指导性文件,明确规定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预警工作的权责,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全民防灾网络的形成。”


来源:新华网    作者:    编辑:郑媛    
· 桐庐县科技局组织开展专利培训
· 富阳市专利质押贷工作取得新成效
· 张耕副市长到杭州市地震局调研指导工作
· 余杭区全面展开企业专利提升工程最 ...
· 高新区6名科技人员入选国家“科技创...
· 市科委与市农科院对接农业科技工作
· 余杭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一季度突破1...
· 余杭区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稳步推进
· 高新区获批开展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 ...
· 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周军带队赴建德 ...
 
智能灯泡:可用智能手机控制开关
 
下一代电动汽车
 
上虞首批环保型公交车运营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4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