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跨湖桥遗址列入全国十大年度考古新发现;2004年跨湖桥文化成功命名; 2005年,萧山被评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区);2006年跨湖桥遗址、茅湾里春秋战国时期印纹硬陶与原始瓷窑址双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填补了萧山无“国保”的空白; 2009年,萧山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萧山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顺利通过省市验收;2011年,浙江每一个考古与文物保护基地――萧山基地和杭州市文物考古所萧山工作站成立……。他先后获得了由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学会授予的“中国当代文博专家”称号、五次获杭州市文物工作先进个人和两次省文物普查先进个人、萧山区第三届“十佳优秀科技人才”、萧山区优秀文体工作者等,这一切的背后,无不凝聚着中国当代文博专家、萧山博物馆馆长、优秀共产党员施加农的心血。
施加农,2002年起担任萧山博物馆馆长,从事文博工作已经23个春秋。作为一名有28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他的身上总是透着一种难能可贵的的执着与坚定,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他总是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优良本色。为改变萧山文博工作守着摊子过日子的状况,开拓文博事业新局面作着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为跨湖桥遗址的发现、发掘、保护、研究、跨湖桥文化命名、申报国保、遗址博物馆的建设等工作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首先提出了独木舟及相关遗迹的“就地保护”设想,并得到了文保专家的认同。组织承办了三次全国性的保护方案论证会,参与保护方案的研究与制订。该方案于2006年通过国家文物局的批准。组织建造了独木舟遗迹保护的临时建筑,为有效保护独木舟遗迹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为遗址列入第六批国保单位和遗址博物馆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二是组织承办召开了两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为遗址列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跨湖桥文化”的成功命名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参与发起成立了“跨湖桥文化研究中心”,并担任秘书长;四是为迎接第一届“世界休闲博览会”在萧山举行,于2006年年初建造了“跨湖桥遗址陈列馆”作为临时设施对外开放。在一年多的运作过程中,接待了包括习近平、董建华、单霁翔等各级领导和数万名观众,为打响跨湖桥文化名片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五是完成了《跨湖桥遗址保护与展示规划方案》,并承办了该规划方案的专家评审会。目前《跨湖桥遗址保护与展示规划方案》已经通过国家文物局的审批;六是争取了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建设的立项,并起草《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项目建设书》,完成了《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陈列内容信息解读》文本,为遗址博物馆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主持萧山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江寺的整体修复工程,并于2004年年底建立了“江寺民俗文化园”,常年举办展览活动,免费对外开放,免费为社会提供展览场地。现在,在江寺,每年平均展览活动达60场以上,观众人数达到80多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呕心沥血建新馆。为萧山博物馆新馆的选址、争取立项、确立主题定位、建筑与陈列设计、陈列布展施工以及开馆运作等一系列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他的主导下,萧山博物馆确立了以“中国瓷器发源地之一”这一主题内容陈列,设立了“瓷器曙光”、“萧山历史名人”两个基本陈列,以及书画、馆藏精品和引进展览三个临时展厅,力求将博物馆办成一个中国早期陶瓷器展示与研究的基地。其中的“瓷器曙光”获得浙江省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奖。萧山博物馆于2009年3月20日建成开放后,施加农一方面抓好内部管理,加强队伍建设,着手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着重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素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内联外引等途径抓好展览活动,为市民提供文化休闲平台。开馆三年来,共举办《金玉同辉迎新年——陕西宝鸡青铜器、玉器精品展》、《2011萧山民间文物藏品展》等特色展览近20个,这些展览从选题确定、组织引进、制作布展等过程中,施加农都全力参与其中,和相关人员一起精心策划,力求通过各种新颖的形式与手段的展示,为观众提供优美的环境和优良的服务,吸引更多的市民走进博物馆。开馆一年多来,萧山博物馆就成为“杭州市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萧山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萧山区对交流外形象基地” 、“杭州市最具品质体验点80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主持文物藏品征集,为博物馆建馆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从2000年开始,施加农东奔西跑,走乡串户,征集到了大量的文物珍品,先后为博物馆征集了600多件陶瓷器等文物藏品,经省鉴定委员会专家组鉴定,大多为国家珍贵文物,且无一件膺品。现在,萧山博物馆拥有藏品4000多件,包括陶瓷、书画、金属、玉石杂件、古籍五大门类,属国家珍贵文物的藏品数量位居全省县级博物馆之首。
5、文物普查工作挑重担。施加农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队长,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抱着对文物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施加农在手术初愈后毅然挑起了文物普查的重担。在做好博物馆建馆、开馆,跨湖桥遗址保护等重大任务的同时,他常常挤出时间,和普查队员们一道,全力以赴投入到普查工作的第一线。通过全馆上下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广大普查队员的辛勤工作,圆满完成了野外实地调查阶段任务,并顺利通过浙江省和杭州市验收。普查队共调查文物点2414处,其中登录744处,一般登记1642处,消失文物28处。普查中发现了一批古遗址类、新石器时代遗存、摩崖石刻等重要史迹,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极大地丰富了我区的文化内涵。通过这次普查,不仅摸清了我区的文物家底,同时也锻炼了一支高素质的队伍,为今后文物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调查之余,施加农还利用自己的业务专长,指导普查队员撰写信息与论文,有两位普查队员的论文在国家文物局举办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征文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征文。在省文物发表信息数十篇。在此同时,还穿插完成了“京杭大运河申遗”浙东运河萧山段的调查任务。
6、繁忙的管理工作之余,施加农从不放松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学术的研究,即使是双休日也总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在古陶瓷研究、文物摄影等方面有着较高造诣的施加农,主编完成了《萧山古陶瓷》、《萧山博物馆藏书画精品集》;独自撰写《萧山市志——跨湖桥文化编》;《跨湖桥文化》专著的初稿撰写已完成并落实出版社;参与编写的出版书籍达四部,其中的《跨湖桥》考古报告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最佳文博图书”。已发表的学术论文达20多篇。在首届“跨湖桥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施加农作为萧山惟一的专家代表,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他为培养博物馆的专业人才,还创建了“文博学堂”,并多次为专业人员授课。为萧山文博专业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为一馆之长,施加农掌握着不少人、财物方面的权利,也容易被各种各样抱着不同目的和动机的人所包围。但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牢记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自觉抵御各种诱惑,廉洁自律,即使在个人独处时,也常常“自重、自励、自省、自警”。多年来,施加农一直坚持着“三不原则”:管住自己的腿,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东西坚决不拿;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坚决不吃。他常常告诫自己:“金钱名利的确充满了诱惑力,但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必须以平常心面对这些诱惑,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党。”
在文博战线工作期间,虽然有各种机会接触文物,但施加农对自己有严格要求。他多次为国家征集文物,每年为市民义务鉴定文物数百件,自己却没有收藏半件文物。他的高风亮节、任劳任怨、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和文博界同仁的交口称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近年来,施加农先后获得了由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学会授予的“中国当代文博专家”称号、五次获杭州市文物工作先进个人和两次省文物普查先进个人、萧山区第三届“十佳优秀科技人才”、萧山区优秀文体工作者等荣誉。施加农说,他这辈子已经和文博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愿意为这份他所挚爱的事业,继续用敬业、务实诠释着“共产党员”这个闪亮的称号,做一名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共产党员。
萧山博物馆
20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