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式供销链屡打不绝
浙江省人大代表张福龙对《法制日报》记者说,这家“白面+柠檬黄+香精=玉米实心馒头”的黑作坊开了近两个月,职能部门却没闻到馒头的“香气”,进货方没有停止进货并向有关部门举报,其中是不是有“利益链”?
记者了解到,在执法人员查获的账本上,记录着的“客户”基本为“小姑”、“姑父”、“爸爸”等开的8家零售摊点。其中一个客户是学校,买了约1.1万个。
龙湾区工商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经初步调查,这一“黑心”作坊的经营者来自河南,这些“染色馒头”大多卖给作坊老板亲属开的一些零售摊点。
事情发生后,网络上传闻,这些“染色馒头”部分流入附近的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但该院相关负责人今天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否认学校曾购入这种“染色馒头”。
无证经营者是如何躲过职能部门的监管?
“长期以来,工商、质监、卫生部门对黑心作坊的打击从未间断,可屡打不绝。”温州市质监局龙湾分局局长林姜歆对《法制日报》记者说:“光靠堵解决不了问题。”
张福龙认为,黑作坊都有一个成长周期,如何在苗头上予以杜绝?如何在危害发生前予以消灭?考验的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能力,也同样暴露了行政执法中的监管真空。
张福龙说,和豆制品一样,对待馒头黑作坊,一方面要打击,另外一方面也要择优收编,引入集中加工区,从无组织到有组织,这样能够提升一个地区的食品加工整体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