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人救援小组洪水中集结成60人“大部队” |
2013年10月17日 08:39:05 星期四 |
10月14日,余姚城区积水消退,黄家埠镇120名机关干部和志愿者支援城区清扫垃圾。 张辉 摄 10月8日,余姚市区积水严重,市民自救。 记者 梁臻 胡元勇 摄 什么是“小城有大爱”?余姚人李哲给本报记者讲述他和小伙伴们自救的故事 在这次水灾之前,41岁的余姚人李哲,从未想过自己会和救援两个字联系在一起。甚至,9日那天,跋涉在没到大腿根的积水中时,他依然和大部分人一样,处于焦虑和不知所措中。 用他的话说,“整个余姚一下被吓懵了。” 但接了外地朋友打来的想送物资的电话,他和身边的三个朋友突然意识到:“为什么要等着别人来救,难道我们不能自救吗?” 找物资、发物资、帮人摆渡、清理灾后环境……从10月9日开始,直到今天,李哲依然在忙碌着。而只有四个人的自救队伍也在一周内发展到了60人。 一个送物资的电话 让他们萌发自救念头 10月7日,或许已成为不少余姚人的黑色记忆。 正是这场从7日早上开始的持续特大暴雨,让太多余姚人被围困在没水没电没信号的家中,吃尽苦头。家住江南新村的李哲也是其中一员。 8日中午,李哲按捺不住了,想出去看看。站在单元楼台阶上,面对大片浑浊的积水,他思想斗争了很久,“水挺脏,也不知道水里会不会有利器划伤皮肤。” 到了9日,两个手机都没电了,“好像突然和世界失去了联系,不知道外面到底发生了什么,心很慌很焦虑。”李哲说,自己第一次体会到了受灾地区群众的心理感受。 于是,李哲蹚了一个多小时的积水,去未受灾情影响的朋友家给手机充电。饭间,接连有朋友打进电话,“你们灾情严重吗?我想送点物资过来。” “我们这才知道,原来外面已经为余姚的灾情忙开了。”四人感动于朋友的关心,同时也热烈讨论起来,“为什么要等着让别人来救,难道我们不能自救吗?” 除了李哲,其他三人都已经50岁左右,但这个自救决定几乎在脱口的瞬间,就得到了一致赞同。 领到物资的人 转身加入救援队 李哲位于高速出口附近的工厂厂房,成了这个火线成立自救小组的根据地。 10日上午,朋友们的物资陆续运到,李哲他们也立刻行动起来。 “因为我们不会划皮划艇,所以在水里拖着皮划艇上的物资走,速度是最快的。”李哲说,除非水漫到胸口处,否则他们都舍不得占用皮划艇上的有限空间。 下菱新村、花园新村……从10日下午开始,自救小组马不停蹄地运送物资。每到一处,只要说是来发物资的,附近居民都会热心地帮他们看管物资、一起分发。有些人干脆加入,随自救小组一起到处救援。 李哲在自家企业的员工身上也发现了这一点。“平时喊他们干活还有些懒懒散散,一听救援都争着要去,眼睛闪闪发亮。” 李哲在救援中明显感觉到,余姚人其实对自救很热心,只是一开始有点被大水吓懵了,需要有人帮他们牵头。 小组成员碰上那些涉水出来,站在小区门口抱怨连天的市民,也会提醒几句,“外面的人那么积极地在救援我们,你既然有能力涉水出来,为什么就不能试试看自救呢?” 李哲说,这番理论相当有效,大多数抱怨的市民听到后,都会收声开始帮忙搬物资。 来求助的女医生,也成了自救组的一员 “有人是路过看到,就过来搭把手,也有人是找我们求助,后来干脆也加入了,一起参与救援。” 余姚市第二医院妇产科女医生小周,就是李哲口中的后者。 “10日晚上,我路过花园新村时,看到自救小组在发物资。”小周立刻跑过去试着问,他们能不能去自己老家丰北畈洲村救援。 自救小组不仅一口答应,而且第二天一早就在小周的带领下前往畈洲村。小周干脆和同事换了几天班,也参与到了物资分发中。 虽然是女的,但面对漂满绿色浮萍、青蛙癞蛤蟆蛇到处游动的积水,小周一点没有胆怯。小周说,他们怕真正需要物资的人收不到,都是挨家挨户送到门口的。“有时,要浑身湿透在水里泡8小时。” 而实际上,就在小周参与救援时,她自家小区的积水还在大腿围处,因为受灾停电,到了晚上只能点蜡烛照明。而在这个自救小组中,和小周情况类似的成员有不少。 |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记者 纪驭亚 见习记者 霍翟羿 编辑:高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