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热点专题>2013年专题>美在邻里 幸福小巷在上城>清波街道>我的好邻居>
 
大妈徐启明和她的“姐妹编制社”
2013年08月18日 15:55:23 星期日

陈家元参观编织社

陈至立主席为姐妹编织社题词

“姐妹编制社”制作的首饰

杭州网讯 从劳动路拐到杭州第四中学对面,一个不起眼的小门脸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珠串、小香带、衣服配件。已经退休的胡启明大妈跟她的几个老街坊、老姐妹坐在里面,一边聊着街长里短,一边做着手里的活。

但是,你能想到吗?就是这几位街坊大妈手里的针线活,却已经卖到了美国、日本、德国、新西兰等国家,社区的许多下岗工人、退休职工都在这里重新找回了自己的生活,大家都叫它“姐妹编制社”。

骑着自行车找生意

徐启明并不是编制社的初创时的成员:“编制社是2002年办的,我是2003年过来的。”

当年,社区针对失业妇女占社区总失业人数的60%这一特点,在2001年初设立“巾帼家政服务社”,2002年8月创办手工艺编织社,无偿为40多名下岗女工提供70平方米的工作场地,

但刚刚开始的编制社却非常艰辛,“那时候业务也少,参加的人也不多。”作为编制社的带头人,已经退休的徐启明想要为姐妹们干出点事情来。

“那时候我就骑了个自行车,到处去找生意。”一开始怎么让对方相信是个大问题,徐阿姨也没少吃闭门羹。

“那时候有个清泰立交桥外有个纱厂,对方同意让我们试试,第一次给了我100片。”徐阿姨还是骑着自行车,早上从劳动路骑过去拿样品,下午做好了再把样品送回厂里。

“这样来来回回三四次,对方终于相信了,开始让我们帮着做一些针头线脑的手工活。”徐阿姨回忆说。

后来,徐阿姨还上网查合作伙伴,做起了网络营销,渐渐地,编制社有了起色,订单也多了起来,生意也是越做越大,甚至做出了国门。

美国企业发来大订单

徐阿姨依然很清楚地记得,编制社迄今为止接到的最大的一笔生意,是在2005年,“那是一家美国公司,一下就要我们做几十万个圣诞节用的球和圣诞袜。”

一开始,人家也是慕名而来,“起初没想到会有这么大,对方寄来制作图纸让我们打样。我们先后改了五六次,再寄过去,他们觉得很满意,最近决定与我们签合同。”

可当徐拿到订单上,这位社长吓了一跳,竟然是几万个球的大生意,而且交货的时间很短,“现在想想当时胆子真大,也是硬着头皮接下来的。”

徐启明把编制社里的姐妹都发动了起来,可那也来不及啊,于是她一边扩招人手,一边到绍兴、萧山、新昌、诸暨等地寻找合作伙伴,这才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

“我记得那一年里,最多的一个月我发了20多万工资,一年就发了70多万工资。”徐启明说。

如今,许多国外企业都已经是编制社的长期合作伙伴:“他们发来订单,我们做好装箱,直接装车,已经用不着验收了。”

就算手里没活也愿意到编制社里和姐妹们聊聊天

徐阿姨说,她17岁到农场干了10年,回来先到服装厂工作,后来因为要照顾婆婆,工作上耽误了不少,再后来她成了居民干部,社区成立后她被留用了下来,而那一年她已经47岁了。

但是徐阿姨怎么也没想到,退休后自己还能在编制社里大干一番。

“现在比较固定在编制社里做活的有四五十人,也是看生意排人,忙的时候就多叫一些街坊来做。”徐阿姨说。

“很多时候,大家都把活领回家做,一边照顾家里,空的时候就做做活。”平均下来,每人每年能从编制社领到几千元工资,手脚勤快的能拿到1万多元。

如今,劳动路社区的“姐妹编制社”已经不仅仅是下岗、退休的街坊们做点活计,贴补生活的渠道了。

“姐妹们有事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到这里来做做活,聊聊天。”徐阿姨说,“就算手里没活,也愿意把家里的活带过来,大家一起聊聊天,开心么。”

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 方剑锋 编辑:高婷婷
 
    相关街道
 
上城电子机械功能区
紫阳街道
南星街道
湖滨街道
望江街道
小营街道
清波街道
策划、编辑:杭州网新闻中心 网页设计制作:葛颖蓓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