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热点专题> 2013年专题>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图片新闻
高新区(滨江):走出一条党建助推科技创新之路
2013-06-27 10:54

    非公企业党员和党组织团队: 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原动力

    高新区(滨江)涌现出了一批党员创新团队和优秀党员。他们爱岗敬业,勇于进取,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开拓创新;他们默默无闻,百折不挠,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成绩。

    ——聚光科技党员吕全超:

    克难攻坚展现创新精神

    刚到而立之年,一身浅蓝色工装是他日常的行头。他是聚光科技的年轻党员吕全超。

    2009年4月,光纤传感器硕士专业毕业的吕全超豪情满怀地来到聚光科技,被分到了他完全不了解的AES(中文意“高级加密标准”)和金属分析行业。面对不熟悉的行业,他拿出已有的专业底子,鼓足干劲,看文献,查资料,很快就了解了AES仪器的工作原理。

    2009年9月中旬,吕全超所在的产品线陷入了困境,产品故障率居高不下。这让吕全超心急不已,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产品线的不利处境,项目组每天工作到深夜甚至到凌晨。

    2009年底,吕全超被任命为系统工程师,开始参与M5000(中文意“台式全谱直读光谱仪”)产品开发工作。2011年年底,产品线反馈仪器中期稳定性不合格,经过初步分析发现是环境温度变化引起,而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光室的恒温系统没有做好。为了验证这个结果,他做了几十次实验。经过大半个月的努力,光室恒温系统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但整机温漂问题依然存在。

    本以为转角就是终点,哪知道等转过角才发现又回到了起点。吕全超发挥勇于克难攻坚的精神,咬咬牙,坚持了下来,在之后的半个月,夜以继日地做实验、查文献,终于找出了问题的根本原因。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短短三年时间里,吕全超共申请专利11项,发表论文2篇。

    ——三维通信党员王利强:

    拼搏通信事业发挥引领作用

    1983年出生的王利强性子随和又健谈。2009年,王利强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加入三维通信,从事他热爱的数字信号处理工作。

    2011年,王利强迎来事业上一次巨大的挑战。在通信行业节能减排趋势下,移动运营商面临来自基站、直放站节能的压力。功放是基站、直放站中耗电最多的模块,传统功放效率仅为10%左右,如何提高功放效率,满足移动运营商的节能减排要求,成为摆在王利强和同事面前的课题。

    接下来的5个月,王利强和同事一起广泛查阅国内外各种资料,并整理汇编出极具参考价值的学习笔记,而这当中很有价值的往往是英文文献,不仅仅要看懂读透,还要将英文翻译成中文,供团队成员学习,一篇20页的文献光笔记就要做10多页。目标明确了,下一步就是试验。一天下来,他记不清跑了多少次实验室。一次次失败,一次次修正,一次次失望,一次次冲锋。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王利强的带领下,其团队研发的三维通信自主DPD(中文意“数字预失真”)算法,将功放效率提高到40%左右,平均功耗降低了29%。

    王利强充分发挥了年轻党员在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四年来,他参与多项行业标准的制定,参与发明书写通信相关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3项,其中5项实用新型和3项软件著作权已经获得授权。他还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县市级重要科研专项,获得过浙江省科学技术成果奖、国家重点新产品奖、杭州市优秀新产品新技术奖一等奖等多项科技奖。

    ——中恒电气研发中心党支部:

    党旗映照下的科研攀登之路

    在国内电力电源行业中首家开发了触摸屏技术并成功应用于电力电源系统产品;首家将自行研发的室外通信电源系统投入商业化生产并得到大规模应用;首家推出产品售后巡检制度;首家建立“省级高频开关电源高新技术研发中心”。

    这是杭州中恒电气有限公司新能源电力电子技术科技创新团队(简称研发中心)党支部带领党员创出的不平凡的业绩。

    在这个支部里,有29名党员,全部是本科以上学历,35岁以下的24人,他们引领着40多名科研人员,战斗在科研创新的第一线。

    研发中心党支部始终把凝练支部精神作为“根”与“魂”,在长期科研攻关中逐渐形成了勤奋、进取、严谨、和谐、谦让的团队文化。有问题一起面对,有困难一起克服,做实验,下车间,搞测试,大家一夜一夜地熬,项目一个一个地做……

    中恒研发中心在党支部的带领下一直十分强调学习,创新“三会一课”的形式,将党支部活动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并划组分片,在集中学习的基础上,遇到问题时还三五人一组在会议室进行“头脑风暴”。

    研发中心有一个专供员工总结经验教训的“失败栏”,员工将自己失败的例子上传至服务器上共享,其他员工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少走弯路﹑总结新方法。

    为了让“新人”尽快融入集体,找到自己的位置,党支部从项目申请到实验室配置、岗位轮换等方面都让年轻人优先,并建立“1+X”人才梯队培养制度,有经验的骨干党员作为导师,根据项目分配3至5名新员工作为学徒,并通过团队考核来验证帮带效果。

    年轻的党员们这样感慨道:“党支部赋予我们成长的力量,青春岁月一样有红色的梦想……”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刘伟 通讯员 程远娟 高新区(滨江)报道组 余小平 宋桔丽    编辑:潘鑫    
编辑策划:赵恬宁  网页制作:乐智勇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专题首页 市委精神 活动动态 图片新闻 学习辅导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