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上城区小营街道城管科长徐晓峰 “他不是在捡垃圾,就是在去捡垃圾的路上。”同事常如此打趣他。 垃圾,平常人避之不及,小营街道城管科长徐晓峰却与它打了5年的交道。 “他不是在捡垃圾,就是在去捡垃圾的路上。”同事常如此打趣他。 2007年,刚从部队转业的徐晓峰,被安排在小营街道城管科。2010年,杭州市首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在该街道展开,徐晓峰负责辖区的街巷保洁工作,从此与垃圾结下了不解之缘。 每周,徐晓峰有一半时间穿梭在大街小巷。他一手持对讲机,一手拿个火钳,在人行道巡查,看到地砖上有烟头,弯腰伸火钳夹起,放入附近的垃圾箱。 2011年,在垃圾分类基础上,他提出了定时、定点收集的“垃圾不落地”模式并在街道推广,让居民从此告别垃圾桶、垃圾房那股酸臭难闻的气味。 说起“垃圾不落地”,徐晓峰向记者吐出了真言,“现在得到了居民的支持,当时我可做足了工作。” “垃圾不落地”就是给投垃圾定一个时间:每天早上6点半至8点半以及晚上6点至8点。过了这个时间段,不提倡小区居民投垃圾。 徐晓峰说,“刚开始,居民确实有点不适应,有小部分居民对这种模式提出了质疑和反对。” 为了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到“垃圾不落地”中来,徐晓峰放弃了周末休息时间,在小区每一幢楼下张贴“垃圾不落地”宣传资料,挨家挨户做宣传。 一天晚上8时10分,徐晓峰气喘吁吁跑到一住户家门口:“你好,我是小营街道城管科工作人员……”当开门的李大伯告诉他自己不识字后,徐晓峰立即现场逐字逐句把资料内容读给李大伯听。 “撤掉垃圾桶,时间上确实不方便市民投放垃圾,但试行以后,居民们也渐渐习惯了这种模式,垃圾桶消失了,苍蝇污水也都消失了,配合的居民越来越多。”徐晓峰欣慰地说道。 如今,在他的带领下,小营街道街巷清洁度达到了99.08%。 |